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课文默写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 ①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 (...

根据课文默写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

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    李白_____》)

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______竹里馆》)

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    韩愈晚春》)

双兔傍地走_________    (《木兰诗》)

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⑦《木兰诗中描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①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②独坐幽篁里 王维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 ④百般红紫斗芳菲 ⑤安能辨我是雄雌 ⑥朔气传金柝 ⑦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其中⑦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题。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诗(全文),然后根据理解选择出最恰当的句子。“园”“幽篁”“辨”“朔”“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届湖南常德外国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读下列文字,写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小猴子、山羊、驴和笨手笨脚的熊,准备来一个四重奏。它们咿咿呀呀地拉着弓弦,乱糟糟地一阵吵闹,天哪,不晓得是什么名堂! 停奏吧,弟兄们!小猴子说道,像这样是奏不出好音乐的,你们连位置都没有坐对!于是大家按猴子的想法调整了位置,可是根本不管用。它们又坐成一排,结果更糟了。它们的吵嚷声吸引来了一只夜莺。它们向夜莺请教怎样才能合奏出动听的音乐。 要把四重奏搞得得心应手,你们必须懂得演奏的技术。夜莺答道,换个坐法也好,换个乐器也罢,对合奏出优美音乐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小题。

【甲】伤仲永(节选)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一处。

⑴余闻之也久  

⑵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⑴即诗四句 ____

⑵稍稍宾客其父  ____

⑶无从书以观   ____

⑷同舍生皆绮绣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以钱币乞之           遇其叱咄

B. 识书具           趋百里外

C.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每假借藏书之家

D. 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  是人多以书假余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读完这两则短文,你一定得到了不少启示,请分别写出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的最大的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咏煤炭》,完成小题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哪句?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两句诗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2017年中考广西柳州卷)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样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是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2)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3)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

①“我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②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4)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查看答案

百无一用非书生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__________;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⑧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选自《格言·2013增刊》作者:孙亮 略有改动)

1.阅读文章①一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

2.请给第②段划线部分再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3.你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寻章摘句”一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