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驿路梨花(节选) 彭荆风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驿路梨花(节选)  彭荆风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阅读全文,按“小茅屋所经历主人”的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补写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梨花和哈尼姑娘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

2.作者为什么细腻而有层次地描写小茅屋的设施和储备?

3.赏析下面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以“驿路梨花”为题有哪些妙处?

 

1.①解放军叔叔修建小茅屋。②照料小茅屋。③瑶族老人送粮来小茅屋。 2.①让小茅屋散发出家一般温暖的气息。②从侧面衬托了“茅屋主人”的细心、周到和热情。 3.①虚实映衬,将眼前之境与梦境有机融合。②营造意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人合一”的意境。③揭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④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第二个误会的产生。 4.①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既指“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道路上遇见的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指像梨花一样美的哈尼姑娘等人。②揭示了主题,驿路梨花是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边区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③增添了意蕴,标题出自陆游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解析】 1.试题分析:这篇文章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展开的,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通过与之相关的几件小事,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注意:是按“小茅屋所经历主人”的先后顺序补写故事情节,不是本文是叙述顺序。所以解放军叔叔修建小茅屋在先,然后才是梨花和哈尼姑娘照料小茅屋,接下来是瑶族老人送粮来小茅屋,最后才是“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一定要好好审题干。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情节的理解。从全文内容来看,作者细腻而有层次地描写小茅屋的设施和储备,是为了让小茅屋散发出家一般温暖的气息。这也从侧面衬托了“茅屋主人”的细心、周到和热情。很好地歌颂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试题分析:赏析景物描写,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等眼前之境是实写;“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是虚写。作用营造意境,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也就是通篇阅读后再答作用。 4.试题分析:考查文题的含意及作用。“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吸引了读者,也是全文的线索,既写出了在哀牢山那偏远冷寂的深山老林中小茅屋边上盛开的梨花的美丽,又暗喻了梨花小姑娘的纯洁、美丽,象征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揭示了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的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将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______________的代表作。作者把祥这样的一个“小人物”写活了。祥子本是农村人,后来到城里谋生。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最常见的职业————______________,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但是,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的重要载体。

材料二:端午节,它本质上蕴含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包含着人们对屈原所代表的民族品格的追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而龙舟竞赛则是最具活力的体现,展示的是奋发向上的精神,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忆。

材料三:每年的端午节,全国各地的龙舟竞赛五花八门,各有特色。湖南汨罗江:参赛者点着蜡烛,抬着龙舟,先到“屈原祠”去祭祀,然后“挂红”下水。一声炮响,纵舟竞飞;四川万县:龙舟赛都在长江进行,龙舟是特别的“泥鳅背”式的尖底,狭长船,每艘大的可容纳70—80人,每艘龙船有一手执令旗手立于船头,领呼号子。竞赛终点以夺旗或抢鸭子告捷;广西:除分男子、女子两种外,还有手划和脚划之别。除了比速度之外,还要评比龙舟的设计和装饰等。

(1)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以上材料研读的探究结果。

(2)端午节这一天,射洪县在涪江举办龙舟大赛,请你自选角度为本次龙舟大赛拟一条宣传标语。

 

查看答案

仿照示例,把“及”“山”两字笔画按顺笔笔画正确填写出来。            

示例:语:

及:

山: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写出下列诗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2)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4)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亦以此自                   矜:夸耀

B. 之久而不去                 睨:斜眼看

C. 以我油知之                   酌:倒入

D. 徐以杓酌油之                 沥:过滤

2.下列各组中加横线的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陈康肃公射       择其者而从之

B. 汝亦射乎         之者不如好之者

C. 久而不           旦辞黄河

D. 杓酌油沥之     刀劈狼首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在写法上详略得当,略写了陈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艺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B.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一句话用寥寥数字,便将卖油翁当时的表情和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 陈康肃公对卖油翁的态度由开始的“忿然”,到最后的“笑而遣之”,体现了他具有严于律己、和蔼可亲的性格特征。

D. 作者借卖油翁对陈康肃公说的“无他,但手熟尔”,以及卖油翁对自己的评价“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意在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4.把下列文言文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