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契约 (qiè) 包揽(lǎn) 恩...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约 (qiè)     包(lǎn)     恩(huì)     悲天人(mǐn)

B. (xián)     监(dū)      坟(mù)      逃(duǒ)

C. 却(xiè)      安(fēn)     然(zònɡ)    着(chán)

D. (ɡuān)     礼(péi)     环(xún)     如重负(shí)

 

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契约 (qì);C.安分(fèn);D.如释重负(sh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不是一个人前行。有时候我们庆幸有人陪伴在身边,而有时候我们又庆幸身边没有他人。

请从下列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1)幸好你在身边  (2)幸好你不在身边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③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下面是两个应对案例,请你简要分析、评价这些名人采用的应对技巧。

①孔融十岁的时候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得到人们的赞评。有一个叫陈韪的官员却当众不以为然的说:“小时了了(聪明),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回应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②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一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对方答:“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密码术

①中国的密码术究竟始于何时?据文字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使用秘密通信的方法。如战国中后期成书的军事著作《六韬》中的《阴符》和《阴书》就记载了当时秘密通信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所谓“阴符”就是一种符节,双方事先约定好长短不一的符节各代表什么意思。所谓“阴书”就是一封竖写的完整的秘密信件或情报,拦腰截成3段,派3个人各持一段,于不同的时间、路线分别出发送给收信人。收信者收齐3段信,即可知晓全部内容。万一途中某一个送信人被截获,对方也难以解读信的全部内容。

②秦汉以后,在秘通中,出现了各种暗语、暗号、密诗、符号等形式,不易被外人破解;还有的将密信用蜡封或用火漆、封泥密封,以防泄密,一旦暴,即可立即察觉,采取补救措施,或成将计就计,改更策。

③到了宋代,密码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北宋庆历年间由枢密使曾公亮、枢密副使丁度奉诏主编的《武经总要》记载,宋代使用的一种叫作“字验”的传递情报的密码术,就是将各种情报,如请添兵、请固守、被敌围、将士叛、将领病等40项内容,用一首不含重复的字的40字诗来表示,把诗的每个字与这些情报的内容依次相对并具体搭配,编上相应的数字代号,从1至40,形成密码本。密码本只由军中主将掌握,每次使用时,可根据所需要传递情报的内容,在信中写上情报所对应的诗歌中的字。对方收到这封信后,查对密码本就能译出情报内容。这种信即使落入敌手,也不会被敌人知晓,即使送信人投降叛变,一般也无法帮助敌人破译出所传递的情报。

④例如通信双方选定一首五言诗。共40个字,作为解码密钥。诗文如下: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俗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⑤统兵将领根据战场形势可随时与主帅取得联络。如果敌军占据优势,无法实施进攻,统兵将领请求固守阵地时,先查出“请固守”是密码中的第19个术语,而诗中的第19个字是“阳”,然后在一封信上写上“阳”字,并在该字上盖上印章。主帅接到信后,马上可以获悉来函的意图。如果他同意’下属的意见,就重新写下这个字加盖自己的官印;如果不同意,印章就不盖在那个字上。这种通信方式既可保证随时保持联系,同时又具有极强的保密性。

⑥在13世纪初,“密写”也是广泛应用于情报传递的手段之一。1216年,蒙古军队围攻攻太原府,金宣抚史兼左副元帅乌古伦里派遣间谍,将用明矾水书写的密信,抄小路星夜兼程送到金国京城汴京告急,金宣宗诏发援兵,不久太原府的围困被解除,乌占伦里遂官升两级。直至近代中国,“密写”还是传递情报的常用方法之一。

1.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我国古代密码术的发展历程。

____________——暗语、暗号、密诗、符号等——______——________

2.第6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使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并且说说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即使送信人投降叛变,一般也无法帮助敌人破译出所传递的情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钓虾 鲁彦

①每年一到夏天,河水渐渐浅了,清了,从岸上可以透澈地看到近处的河底。早晨的太阳从东边射过来,石洞口的虾便开始活泼地爬行。伏在岸上往下望,连一根一根的虾须也清晰地看得见。

②这时和其他的孩子们一样,我也开始忙碌了。从柴堆里选了一根最直的小竹竿,砍去了旁枝和丫杈,在煤油灯上把弯曲的竹节炙直了,拴上一截线。从屋角里找出鸡毛来,扯去了管旁的细毛,把鸡毛管剪成几分长的五截,穿在线上,加上小小的锡块,用铜丝捻成小钩,钓竿就成功了。然后在水缸旁阴湿的泥地,掘出许多黑色的小蚯蚓,用竹管或破碗装了,拿着一只小水桶,就到墙外的河岸上去。

③“又要忙啦!钓来了给谁吃呀!”母亲每次总是这样的说。

④但我早已笑嘻嘻地跑出了大门。

⑤把钩子沉在岸边的水里,让虾儿们自己来上钩,是很慢的,我不爱这样。我爱伏在岸上,把钓竿放下,不看浮子,单提着线,对着一个一个的石洞口,上下左右地牵动那串着蚯蚓的钩子。这样,洞内洞外的虾儿立刻就被引来了。它颇聪明,并不立刻就把串着蚯蚓的钩子往嘴里送,它只是先用大钳拨动着,作一次试验。倘若这时浮子在水面,就现出微微的抖动,把线提起来,它便立刻放松了。但我只把线微微地牵动,引起它舍不得的欲望,它反用大钳钩紧了,扯到嘴边去。但这时它也还并不往嘴里送,似在作第二次试验,把钩子一推一拉地动着。我便把线搓动着,一紧一松地牵扯,使钩尖正对着它的嘴巴。看见它仿佛吞进去了,但也还不能立刻提起线来,有时还须把线轻轻地牵到它的反面,让钩子扎住它的嘴角,然后用力一提,它才嘶嘶嘶地弹着水,到了岸上。

⑥把钩子从虾嘴里拿出来,把虾儿养在小水桶里,取了一条新鲜的小蚯蚓,放在左手心上,轻轻地用右手拍了两下,拍死了,便把旧的去掉,换上新的,放下水里,第二只虾子又很快地上钩了……

⑦“你这孩子真会钓,这许多!”大人们望了一望我的小水桶,都这样称赞说。

⑧到了中午,我的小水桶里已经装满了。

⑨“看你怎样吃得了!……”母亲又欢喜又埋怨地说。

⑩她给我在饭锅里蒸了五六只,但我照例地只勉强吃了一半,有时甚至咬了半只就停筷了。

到了第二天早晨,水桶里的虾儿呆的呆了,白的白了,很少能够养得活。母亲只好把它们煮熟了,送给隔壁的人家吃。

“你只是给人家钓,还要我赔柴赔盐赔油葱!”她老是这样地埋怨我。“算了吧,大热天,坐在房子里不好吗?你看你面孔,你头颈,全晒黑啦!”

但我又早已拿着钓竿、蚯蚓,提着小水桶,悄悄地走到河边去了。

夏天一到,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空水桶出去,满水桶回来。

直至秋天来到,天气转凉了,河水大了,虾儿们躲进石洞里,不大出来,我也就把钓竿藏了起来。但这时母亲却恶狠狠地把我的钓竿折成了两三段,当柴烧了。

“还留到明年吗?一年比一年大啦,明年还要钓虾吗?明年再钓虾不给你读书啦,把你送给渔翁,一生捕鱼过活!……” 

待下一年的夏天到时,我的新钓竿又做成了:比上年的长,比上年的直,比上年的美丽,钓来的虾也比上年的多。母亲老是说着照样的话,老是把虾儿煮熟了送给人家吃。

(选自散文《钓鱼》,题目有改动,文章有删改)

1.读完全文,请你简要写出“我”一到夏天就去河边钓虾的原因有哪些。

2.文章第二段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请你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加点的词赏析下面句子。

让钩子扎住它的嘴角,然后用力一提,它才嘶嘶嘶地弹着水,到了岸上。

4.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分析“我”的心理。

(1)石洞口的虾便开始活泼地爬行。伏在岸上往下望,连一根一根的虾须也清晰地看得见。

(2)“又要忙啦!钓来了给谁吃呀!”母亲每次总是这样的说。但我早已笑嘻嘻地跑出了大门。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求之不得,___________。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

(4)挑兮远兮,_______________。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5)海内存知已,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