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需要“顶住” 李勤卫 ①“打一分赚一分,我...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需要“顶住”

李勤卫

①“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②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③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内心观念。“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④“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偶然,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国学大师钱穆“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一生著书立说达1700万言,还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年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⑤“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⑥“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达到”。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40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⑦“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太阳的光辉!希望是一种坚持,使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释。”的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有转型的难题,有升级的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让“关不住”的鸟儿,“羽毛都沾满太阳的光辉”,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选自2016年8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以中国女排的事迹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顶住”是作者崇尚的一种精神品质,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怎样才算具备了“顶住”这种精神品质。

3.请为第④段“‘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1.开篇点题,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生需要顶住”。引起下文的详细论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要执着,坚持不懈;有毅力,坚忍不拔;有定力,坚定不移 3.示例: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但他却成功了。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锲而不舍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书不止就可以作证。 4.举例论证。作用:列举红军长征、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事例,论证“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这一分论点,从而论证本文“人生需要顶住”的中心论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开头讲故事或引名言作用的理解。开头段落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后分论点。表述格式一般为: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同时作为(事实或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趣味性。通读全篇,本文由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因为“顶住”而获得冠军的事例提出论点,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论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通读全文可知,本文第(4)一(6)段分别从“‘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三个方面对“顶住”这种精神品质进行了论证。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要做到两个明确:一要明确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二要明确要补的论据的类型。如果是道理论据,则要力求准确,最好能有出处。如果是事实论据,表述格式一般为:人物+事件。所补写的事实论据要符合以下特点:①真实可靠;②典型、有代表性;③能有力地论证论点;④语言具有概括性。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即可。通过列举红军长征、,马克思写《资本论》两个事例,有力地论证了“‘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会思想的芦苇

赵丽宏

①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摇曳的芦苇。久违了,朋友!

②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

③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

④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多姿多彩和坚韧。

⑤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金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然而我知道,芦苇还活着,它们不会死,在冰封的土下,有冻不僵的芦根,有割不断的芦笋。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就以粉红的嫩芽,以翠绿的新叶为人类报告春天的消息。冬天的尾巴还在大地上扫动,芦笋却倔强地顶破被严霜覆盖的土地,在凛冽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它们那柔嫩的肢体,宣告冬天的失败,也宣告生命又一次战胜自然强加于它们的严酷。

⑥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诗,诗中以芦苇自比。 帕斯卡 说 :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 这比喻使我感到亲切。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

⑦我曾经担心,随着崇明岛的发展和进步,岛上的芦苇会渐渐消失。这次去崇明,我专门到堤岸上去看了芦苇。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那天黄昏,我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那一大片芦花,它们在天地之间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重又点燃我青春的梦想……

(选自《赵丽宏散文精选》,有删改)

1.阅读文章第③~⑤段,说说作者写出了芦苇的哪些特点。

2.文中的两处画线句子联系紧密,试从结构及内容上分析其作用。

3.第⑤段末句中加点的“顶破”一词精练传神,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4.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

5.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国学,即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文学、哲学、语言文字学、考古学等。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蕴藏着丰富的前人智慧。近年来,《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持续火爆,大众对国学的热情不断被激发。学校计划开展“走进国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材料探究)当今国学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将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国学传播的特点简要概括出来。

(材料一)漫画《孔子曰》实现了轻松讲解儒家经典的目的,《大鱼海棠》成为中国上古神话的“说明书”之一……点开微信公众号,网友们大开眼界,原来“高冷”的国学也可以如此趣味横生。借助漫画、动画乃至流行音乐,国学受众很容易进入古人的生活,硬邦邦的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一位在新疆支教的老师留言:“现在看漫画《孔子曰》成为《论语》阅读课的重要一环,学生们边看边笑,边学边思考。”

(材料二)互联网上,打着国学旗号进行商业推广的网站屡见不鲜;朋友圈里,假借国学之名进行营销的各类公众号活跃度很高。对传统文化的随意解读充斥网络,其所传播的国学知识荒腔走板。日前网上一些低质量的教学视频让人们对国学的认知产生偏差,“似乎摇头晃脑、满口京片子就是国学”。

(2)(补写对联)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组织一次古诗文朗读大赛。明明同学想为大赛宣传写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补充下联。

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    下联:           

(3)(提出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国学在学校的推广,除了举办古诗文朗读大赛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好的措施?请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1)《格列佛游记》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著名小说,其中格列佛流落到利立浦特(小人国)时,曾经机智地帮助利立浦特扑灭了皇后寝宫的大火,这场火灾发生的原因是①_________,格列佛采用的灭火方法是②_________

(2)《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__________、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查看答案

古今诗文名句默写。

(1)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两首》)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两章》)

(4)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水是眼波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观《卜算子》)

(6)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与首句“枯藤老树昏鸦”句法结构和情绪渲染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

(7)在《<论语>十二则》中,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是一幕悲剧,却以笑声贯穿全文。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科举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

B. 文学关注人性。《热爱生命》讴歌了淘金者顽强的开拓进取精神;《简·爱》赞美了主人公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的精神,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

C. “这棵大树依然挺立着,烈日烤灼着它,干渴折磨着它,然而它没有倒下,它坚韧而顽强的活着。”该句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这棵大树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表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

D. 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都侧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美好感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