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代表作《茶馆》;他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C. “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弘豁达”“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这三幅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

D.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突出表现了“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反抗苦难作为其生存方式的贝多芬精神。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A项表述不正确,《论语》不是孔子所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届重庆市江津区九年级下学期六校联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深处。

B.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意外在异国他乡萍水相逢,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有多高兴了。

C. 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D. 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每一位中学生都责无旁贷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土胚  国是  贻笑大方  应接不瑕

B. 账单  取缔  眼花瞭乱  辗转反侧

C. 啜泣  眷恋  有持无恐  销声匿迹

D. 愧怍  褶皱  相形见绌  黯然失色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伸展出他如盖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lěi)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

B.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又像一个忍俊不(jīng)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C. 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cù)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D. 隆冬里烘烤着生命之火,凛冽里萌生着嫩绿的思想春芽,寒冰下(sāo)动着暖色的精神绮梦。

 

查看答案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③凡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一律用ABC等英文替代。④不得抄袭。

(1)岁月如歌,安然静美。有阳光,鲜花就好;有和风,柳絮就好;有真情,万物就好。聆听似水流年的芬芳,用心灵的墨香描写出人间最美的童话。

请以“有你,就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2)四季,色彩斑斓。草长莺飞的春,阳光绚烂的夏,天高云淡的秋,雪花纷飞的冬,给你遐想,让你向往。人生也是如此,天真烂漫的童年,活泼快乐的少年,追求独立的青年……令你难忘,让你憧憬。每一个“季节”都是风景,每一个“季节”都令人回味。

根据提示,请以“              的季节”为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读树

李国文

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才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在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荫下的长椅歇腿。

那时候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是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还是在公园,无论是小院的树木,还是马路上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都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是那些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度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的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长的缘故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使她显出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丫、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岁月的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了她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就可以听到白杨树硕大的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则没有这一份热闹。

放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翠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宜人的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看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儿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的话,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文章第一自然段为什么要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矛盾?为什么?

那残断的枝丫、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岁月的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了她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3.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文章第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5.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