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两首元曲表现了不同的心境,《天净沙·秋》表现了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表现了游子思归的悲凉之情。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小令都运用了“天净沙”这一曲牌。

B. 两首小令开头都描绘了寂寥萧瑟的秋日景象。

C. 两首小令都运用了乐景反衬悲情的笔法。

D. 两首小令都将丰富的情感融汇在“景语”之中。

 

1.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之情 2.C 【解析】 1.试题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学习古诗、元曲,在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时,一定要结合写作背景,然后再读懂诗句,这样才能抓住基调,准确把握,这两首元曲虽然都是写秋天,但作者的心境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之情,一个是表现了游子思归的悲凉之情。 2.试题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C项中“都运用了乐景反衬悲情的笔法”错。白朴《天净沙·秋》作者的心境是欢喜的,景物的特点是明丽与动感,抒发的是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之情。不是悲情。因此答案应是 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

(1)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   (《蜀相》)

(2) _________________ ,时有幽花一树明。   (《淮中晚泊犊头》)

(3)黄芦岸白蘋渡口,___________________。   (《沉醉东风  渔夫》)

(4)夕阳下,_______________,两三航未曾着岸。(《寿阳曲·远浦归帆》)

(5)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点赞,为一网络语言。后引申为对某个内容表示赞同、喜爱。

请你以“为         点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须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1.概括文章所写的另外两个事例。

烧烤摊前卑微的老妇人兜售五香花生,不被人重视;

2.通读全文,文章标题“那些卑微的母亲”中的“卑微”有哪几层含义?

3.品析下面的句子。

(1)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从加点词语含义的角度品味)

(2)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

4.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卑微的母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1.第①段中加点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②段中许多人发出的警告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

3.文中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5.鉴于近海开发出现的问题,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的出现?(答出三点即可)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甲】文节选自____________(填朝代)的___________(填作者)的《桃花源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还家___________              (2)无论魏晋___________

(3)老幼男女耘于田间__________     (4)自不如远甚也____________

(5)答之_________                  (6)不知有汉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5.下面对【甲】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 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桃花源人的淳朴、热情。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想法。

D. “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