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1.第①段中加点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②段中许多人发出的警告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

3.文中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5.鉴于近海开发出现的问题,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的出现?(答出三点即可)

 

1.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用了“之一”,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3.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用是准确、具体地说明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4.因为未来陆地上的食物资源很可能满足不了人类需要,而海洋中尤其是远洋和深海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可以直接或间接作为人类食物的生物资源,人类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使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5.过度开发(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恶性竞争影响国家关系(国家间为争夺有限的海洋资源纷争不断);破坏生态平衡。(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1. 2. 3. 4.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甲】文节选自____________(填朝代)的___________(填作者)的《桃花源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还家___________              (2)无论魏晋___________

(3)老幼男女耘于田间__________     (4)自不如远甚也____________

(5)答之_________                  (6)不知有汉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5.下面对【甲】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 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桃花源人的淳朴、热情。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想法。

D. “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1.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2.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诗词名句默写。

(1)挑兮达兮,在城阙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写出连续两句带“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2017年2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产生很好的社会效果。为此,某校开展以“我爱朗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宣传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美文】“朗读”是体会语言美的重要途径。如要让你从老舍、朱自清、冰心的作品中选一篇朗读,你会选谁的哪篇作品?请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作者:_____________,作品: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巧妙劝说】为了提高朗读能力,李超同学打算周六晚上收看一期《朗读者》,却被妈妈以耽误学习为由阻止。假如你是李超,会如何劝说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音乐院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

文段中的“你”是指名著《傅雷家书》中的__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___(体裁)文字名著。其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傅雷,他把法国作家巴尔扎克《__________》中的大部分都翻译成了中文,为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