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微”的主题阅读 【微力量】 2011年,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微”的主题阅读

【微力量】

2011年,甬温线温州段发生特别重大的铁路交通事故。《浙江交通之声》记者邹芸在微博上发帖求助:“目前温州血液库存的确非常紧张,正在向丽水和县里调血。如果听众和网友想要献血的话,请到温州新城大道41号温州血站。请前往献血的听众务必带上身份证。”于是,大批温州市民连夜赶到血站献血,等候的长队排到了大厅外。“这么紧急的事件,血站还是第一次碰到;这么多人来献血,也是第一次碰到。”温州市中心血站站长陈筱华感慨地说。

【微知识】

2月18日,木星合月。在新浪微博搜索这个听起来既专业又生僻的天文学词汇,竟然有160647条结果。“木星边上是昴星团,还有金牛座的一些亮星。”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当天发出了一条带照片的微博。对于他来说,微博已经成了重要的“科普阵地”。“我们过去有专业的天文论坛,但网友数量有限,而微博受众范围更广。”朱进告诉记者。国家博物馆微博团队的李秀娜则认为,微博的互动性特别有利于科普内容的传播,“关键在于鼓励网友参与,发表自己的看法,让网友有话说。”

【微上瘾】

今年春节,人们走亲访友道罢“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的问候,紧接着的问题往往就是“你家WiFi密码是多少?”新浪微博的一项调查显示,70%左右的微博用户每天醒来就会马上登陆,60%的受访者承认每天会花“大量”时间在阅读和更新微博上。“微上瘾”成为当今热门话题,折射出的是现代人的人际关系焦虑和信息焦虑。进入全媒体时代后,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自媒体,有可能通过虚拟世界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感。心理咨询师袁茵表示,过度沉溺于虚拟空间,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微博和微信上,除了会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减少,还可能因在微博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和快节奏的现实生活的状况反差太大导致心理落差,产生焦虑等情绪。

【微文化】

“微文化”,包括微博客、微支付、微公益等各种附加产品集合起来的微力量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微时代已然来临,将网络和现实生活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更好地连结了起来。微文化的创始人麦子说,从哲学角度来谈论微文化,其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微即温暖”或“生命本微”等哲学理念被很多人认同。“当人类觉察到‘微’的时候,‘微’便在行动——传递温暖、爱、纯真,驱散孤独、恐惧、不幸”,正是这样温暖的诗意的阐述和对生命的关爱,才书写出微文化的本质。

1.通读上面四则材料,写出题目中“微”的不同含义。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材料文意的一项是(    )

A. 再小的力量通过微博也能发挥最大的力量。

B. 微文化的本质是传递温暖、爱、纯真,驱散孤独、恐惧、不幸。

C. 微时代、微力量,享受着微生活,能使亲友生活充满乐趣和阳光。

D. 微博新媒体渠道对知识的传播“功不可没”,科学在小小的发布框中变得平易近人。

3.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微文化”产生的原因。

4.“微文化”到底让人们离得更近还是更远?请说说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1.“微”有微小、微博、温暖、底层之意。 2.C 3.(1)网络社会(全媒体时代)的到来;(2)对时事了解的即时(迅速)性;(3)草根民众的传递感受的需求;(4)快节奏社会的需要;(5)“生命本微”等哲学理念被很多人认同;等等 4.示例:更近:一个微小的力量的推动就会使更多人关注与参与;可以让有才的人都成为老师,获得知识更贴近;温暖可以让人与人之间互享,让远在天边的人觉得就在身边。示例:更远:沉浸在网络中却无视身边的人(包括最亲的人);缺少实际生活中的互相联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仔细阅读四则材料,抓住四个标题中的词语“力量”“知识”“上瘾”“文化”来理解,“微”有微小、微博、温暖、底层之意。 2.此题考查消息时对句意理解辨析能力。本题用选择题考查对材料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扩大了覆盖面,为阅卷的公正客观提供方便。我们还应通过分析、比较、斟酌、排除的形式去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个。阅读各项内容,抓住信息点与材料一一比照。C表述不对,作者要表达的不是“能使亲友生活充满乐趣和阳光”,而是让全社会充满乐趣和阳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综合几则材料,从网络普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大众对信息的需求来概括即可。 4.这类开放性题目要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达要准确。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方式和频率,与陌生人更近而与身边人更远两个方面来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着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

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1.请你从以下句子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1)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

(2)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

我选第(  )句,赏析:             

2.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3.在文中横线的空白处,请你根据诗的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展开想象写一写。

4.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对标题“不朽的失眠”的理解。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1)上面这段话出自《________》,选文中的“你”是指___________

(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查看答案

猜灯谜。谜面:四海九州五六步(打一句古诗)。请你选出正确的谜底(    )

A. 念天地之悠悠    B. 天涯若比邻    C. 潮来天地青    D. 星垂平野阔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便还家__________               (2)犬牙差互__________

(3)其两膝相__________           (4)佛印绝弥勒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2)蒹葭苍苍,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诗经·蒹葭》)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_________?(《诗经·郑风》)

(4)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出洞庭湖澎湃汹涌、撼天动地、气势磅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