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阳光,词典上有三个义项:①日光;②积极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③(事物、现象等)公...

阳光,词典上有三个义项:①日光;②积极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③(事物、现象等)公开透明。由此可见阳光不仅指自然界的日光,更指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我们需要阳光,我们身边也从来不缺少阳光。

请以“你就是一片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或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你就是一片阳光 外婆家有很棒的橘子林,很棒的田野,很棒的小溪。 我和你总是一放假就缠着大人到乡下去。每次见面,你都要用手掌比比我们的身高,然后不满意地说:“四毛,你又长高了。” 不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亲戚,是姐妹,亦或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我老是趾高气扬地让比我小四个月的你称我为“老大”,却换来你不屑的鬼脸;一起在小树林里弄得一身脏,为了不被家长训斥,互相给对方的衣服上努力涂上粉笔;两个人躺在田野里,对着阳光咯咯地笑…… 时光的轴轮里,或哭或笑,纯真而美好。 承载这些零碎记忆的,是那时不知折了多少次的纸飞机,在上面画上两个小人,也只是几个圆几条线罢了,然后,数到三,一起看它们飞向蓝天。 你总是把纸飞机向着太阳的方向,然后扬起灿烂的笑脸,说:“你知道么?它说它喜欢阳光。” 喜欢阳光的,是你吧! 没有想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来那么要好的我们也会开始疏远。上学了,大家有各自的功课,各自的生活,各自离开纸飞机后的轨迹。偶尔聚餐,也被当成父母比较成绩的工具。曾经的玩伴,如今的对手,这样的关系让我厌恶却无奈。 还记得小升初的那段时间,父母带着我匆匆赶到乡下。两家人坐在一起,那气氛却不像是叙旧,而是争论着关于房产的事情……我没有听懂那种利益问题,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争吵,只知道你还没有说那句“你又长高了”,我还没有来得及说声“好久不见”。 大人们不欢而散,我们忙着应付考试。可就在那么关键的复习阶段,体质本来就不好的我突然生病住院。我急了,害怕自己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 你来了,捧着一堆书,小心翼翼地站在病房门口问我:“嘿,只有你一个人么?”我疑惑地点点头。你松了口气,跑到床边,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样子:“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我可就是你的老师了!”窗外有一缕阳光斜射进来,跳跃在你的脸上,我甚至看清楚了那上面细细小小的绒毛。 “四毛,我明天放学后再来。你先看看这些笔记。”阳光调皮地闪在你的眼睫毛上。 “四毛,老师说这篇课文是重点,要记的东西我都标再这上面了。”阳光闪在你手里的书上,又反弹到我的脸上。 “四毛,你可别跟你妈妈说我来过,被我妈知道就糟了。”你严肃地关照我说,又忍不住调皮地眨了眨眼睛。阳光在你的眼睫毛里捉了个迷藏。 当几乎忘记了纯真的我们重又叫起亲切的小名,当被禁锢在大人的经济利益下的我们挣开枷锁,我们一起奔跑好吗?别在意谁的纸飞机飞得更远,好吗? 外婆家有很棒的橘子林,很棒的田野,很棒的小溪,很棒的和你在一起的时光。 你就是一缕阳光,温暖如你。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阳光既是自然资源,又是文明的象征,它象征关怀,象征温情,象征奉献,象征积极开朗和青春活力。我们写作时可以展开联想,联系相关生活实际。我们头脑中日常储存积累了哪些 “阳光”相关的材料,此时就要把他们从脑海这个仓库中筛选提取出来。比如:有哪些与阳光有关的新闻报道、趣闻逸事、诗词歌赋等,在行文中适当引用这些材料就能增加我们文章的厚度。“你就是一片阳光”就是要我们写出“你”带给大家的正能量。“你”可以指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指历史人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化君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母亲早就不记得那棵老枣树了。母亲连我也不记得了。

⑤老枣树是否还记得我和母亲?哦,一定会的。如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和老枣树。

⑥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老枣树上长出一颗颗青粒儿的时候,我就闹着要母亲去够。母亲说,枣红了才好吃。

⑦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心里浮泛着欢喜快乐的泡泡。当我将一颗枣抓在手里时,快乐的泡泡便从心里溢出来,飘满一院子,墙根的狗尾巴花也在笑。

⑧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⑨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⑩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按到怀里搂了一会儿,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那天,母亲的力气大得很,只一会儿工夫,树上的枣全都被她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十三岁那年,红枣刚刚收获下来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真的,我举起棍子噼哩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可跟着,我嘤嘤哭起来,树被我打得光秃秃的,地上落满树叶和树枝。我开始埋怨母亲,把枣树打坏了,就结不了枣了。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

我想,这一定是母亲用来骗人的话。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

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这时我才发现,院子里已洒满月光。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弯身去拾,一眼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剜割着母亲的心。然而,越是这样的时候,母亲对我的爱就越浓烈。

后来,我离开了母亲,离开了那棵老枣树。无论我走到哪里,每年收枣的季节,母亲总会挎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这让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选自《中国校园文学》

1.文章⑦至段描写了母亲两次打枣,请仔细阅读完成下表。

 

打枣的原因

打枣时母亲的心理活动

第一次打枣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打枣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品读第⑦和段中划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

(1)从修辞角度,联系上下文赏析这句话。

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2)从人物描写角度,联系上下文赏析这句话。

3.段作者说“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联系全文说说母亲和枣树有哪些共同之处。

4.有一种人以你的快乐为快乐,以你的感伤为感伤,他们就是你的父母。读了本文后你对父母的爱,对亲情一定有了更多的感悟,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和作者的感情,谈谈你的认识。(80-100字,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懂得尊重,才有温度

李洪兴

①最近,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为了便于和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交谈,在3分钟内跪蹲3次。这种采访的姿态,被网友们称赞。不少人说“这一跪,跪出了素养”。素养何在?正在“尊重”。

②尊重,这一应成为常识的文明素质,值得不断重申。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很多人都会遇到各种困扰,如半夜时分电话响个不停,未打招呼就被人找上门,甚至是朋友在公共场合与你“勾肩搭背”。有些可能是工作中的紧急任务,有些可能是朋友间的“情不自禁”,但难免也会让人有一些被打扰的不适,一些不被尊重的不快。

③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不过何为尊重,如何尊重,却还需细细思量。一部纪录片中,家长和孩子的争执,也让人反思尊重的问题:儿子算错了数学题,一旁辅导的爸爸就会大声吼,孩子被吓得错误不断。很多人会认为,“子敬父”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唯一的尊重方向,但其实父子交流,同样也是两个主体间的对话。对待晚辈如能平视、对等,遇到问题才能有效沟通,不至于让事情变得更糟。不只是家长,很多人或许都需要补上“尊重的教育”这一课,以独立人格平等互动,岂不是更可贵?

④的确,尊重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未必见于行动。而在公共领域,有些言行已经不仅不是尊重,更可说是轻慢了。前不久有段视频,很多人排队去摸“霍去病”石碑,据说每天都有上千人,因为相信摸一下真的可以“去病”。摸碑效果的真假显然不难判断,暂且放下基本认知能力不说,不管出于什么心理,仅是把手伸向石碑的一瞬间,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就消失殆尽了。

⑤呼唤类似的尊重,或许还需要长久的拉锯。以文物为例,“请勿触摸”“请勿拍照”早成规矩,可是一旦兴致来了,手就不听使唤。而实际上,尊重文物不妨让它静静地美。如果还有更深层尊重的话,那就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是给文物以尊严。不管是具体的人、细微的事还是陈列的物,给彼此一个舒适的空间、给对方一个合理的距离,才是真正的尊重。

⑦很多时候,之所以尊重少了、轻佻多了,或许只是少了点同理之心。看不到他人的辛劳,才会随意打扰别人;不顾及朋友的感受,才会太把自己当回事,始终认为“你的就是我的”;而视代代传承的文脉为玩物,才只会把书画当纸张、把碑刻当石头。单个的人是弱小的,所以才需要文化,把不同的个体黏合在一起。而互相之间的尊重,正是“人类黏合剂”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有序社会交往的基础。一位教育哲学家曾说过,人和人之间应该是“我与你”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这就是说,对他人不要抱着一种“第三人称”的冷漠,而应该有“第二人称”一样面对面的温度。尤需记住,彼此弯腰致敬时头不会相撞,才是合适的距离,也才有真正的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选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讲述董卿采访的事例有何作用?

2.作者认为对人、对物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分条陈述。

3.第③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材料链接】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院之一,馆藏文物近180余万件。单霁翔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打破了沿袭多年的外交惯例,建议任何来宾的机动车都不要穿行于紫禁城的开放区,即便是国家元首的。他甚至亲自拦下了到访的法国总统的车队,让这位总统步行进入故宫午门参观。

你是否同意单霁翔院长的做法?请结合文章内容,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诸葛亮传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①八尺:汉代尺寸与现在不同,换算成现在的尺寸应为一米八五左右。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时人

(2)魏武帝南征

(3)后备又西取益州

(4)江南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大破军               真无马耶(《马说》)

B. 遣兵三万人助备       策之不其道(《马说》)

C. 躬耕野               其一犬坐前(《狼》)

D. 以亮军师             岂能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3.翻译下列句子。

(1)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

4.作者赞美了诸葛亮的哪些长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渠:他,代词。 ②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与紧张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2)诗的颔联描写十分传神,请从修辞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

【解读图表】解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1)解读上面的图表,用一句话概括你得出的结论。

【专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狼,食肉目犬科犬属的一种。性残忍而机警,极善奔跑,常采用穷追方式获得猎物。

材料二:狼过着群居生活,一般七匹为一群,每一匹都要为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承担一份责任。

材料三:狼对于对自己有过恩惠的动物很有感情,甚至可以以命来报答。

(2)请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多角度阐述你对“狼”的认识。(不少于三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