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化君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化君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母亲早就不记得那棵老枣树了。母亲连我也不记得了。

⑤老枣树是否还记得我和母亲?哦,一定会的。如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和老枣树。

⑥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老枣树上长出一颗颗青粒儿的时候,我就闹着要母亲去够。母亲说,枣红了才好吃。

⑦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心里浮泛着欢喜快乐的泡泡。当我将一颗枣抓在手里时,快乐的泡泡便从心里溢出来,飘满一院子,墙根的狗尾巴花也在笑。

⑧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⑨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⑩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跟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按到怀里搂了一会儿,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那天,母亲的力气大得很,只一会儿工夫,树上的枣全都被她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十三岁那年,红枣刚刚收获下来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真的,我举起棍子噼哩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可跟着,我嘤嘤哭起来,树被我打得光秃秃的,地上落满树叶和树枝。我开始埋怨母亲,把枣树打坏了,就结不了枣了。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

我想,这一定是母亲用来骗人的话。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

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这时我才发现,院子里已洒满月光。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弯身去拾,一眼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剜割着母亲的心。然而,越是这样的时候,母亲对我的爱就越浓烈。

后来,我离开了母亲,离开了那棵老枣树。无论我走到哪里,每年收枣的季节,母亲总会挎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这让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选自《中国校园文学》

1.文章⑦至段描写了母亲两次打枣,请仔细阅读完成下表。

 

打枣的原因

打枣时母亲的心理活动

第一次打枣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打枣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品读第⑦和段中划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

(1)从修辞角度,联系上下文赏析这句话。

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2)从人物描写角度,联系上下文赏析这句话。

3.段作者说“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联系全文说说母亲和枣树有哪些共同之处。

4.有一种人以你的快乐为快乐,以你的感伤为感伤,他们就是你的父母。读了本文后你对父母的爱,对亲情一定有了更多的感悟,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和作者的感情,谈谈你的认识。(80-100字,5分

 

1.①母亲为满足“我”打枣、吃枣的心愿。②母亲想让孩子高兴又舍不得未熟透的枣子。③母亲打了“我”,用打枣来安慰“我”。④母亲打了孩子感到内疚,心有苦楚却无人诉说。 2.(1)比喻,将落地的枣子比作欢蹦乱跳的兔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枣子落地时的活泼和动态感,表现了我的欢快心情。 (2)对母亲的动作、语言描写,写了母亲在自己承受痛苦的同时,还用打枣的方式帮我发泄心中的委屈,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对“我”深沉的爱。 3.①都是和我最亲近的。②都默默付出,不计回报。③都是自己承受痛苦,把美好留给别人。④都是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⑤都在慢慢老去。 4.示例:文中表现了一位坚韧、慈爱的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过去,“我”依赖母亲却不懂母爱;现在,懂了母爱,母亲已经渐渐老去。我们要理解父母,体贴父母内心的苦乐,珍惜父母的爱……(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作品掌握情节线索和对人物情感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段,看每一片段中人物的表现及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抓住关键的描写处,找出不同点。从“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可以明确母亲打枣的原因;从“心里浮泛着欢喜快乐的泡泡”“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可以理解母亲打枣时的心理活动。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第(1)句“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枣子落地的情态突出“我”的喜悦之情;第(2)句“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是语言描写,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理解与呵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懂得尊重,才有温度

李洪兴

①最近,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为了便于和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交谈,在3分钟内跪蹲3次。这种采访的姿态,被网友们称赞。不少人说“这一跪,跪出了素养”。素养何在?正在“尊重”。

②尊重,这一应成为常识的文明素质,值得不断重申。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很多人都会遇到各种困扰,如半夜时分电话响个不停,未打招呼就被人找上门,甚至是朋友在公共场合与你“勾肩搭背”。有些可能是工作中的紧急任务,有些可能是朋友间的“情不自禁”,但难免也会让人有一些被打扰的不适,一些不被尊重的不快。

③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不过何为尊重,如何尊重,却还需细细思量。一部纪录片中,家长和孩子的争执,也让人反思尊重的问题:儿子算错了数学题,一旁辅导的爸爸就会大声吼,孩子被吓得错误不断。很多人会认为,“子敬父”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唯一的尊重方向,但其实父子交流,同样也是两个主体间的对话。对待晚辈如能平视、对等,遇到问题才能有效沟通,不至于让事情变得更糟。不只是家长,很多人或许都需要补上“尊重的教育”这一课,以独立人格平等互动,岂不是更可贵?

④的确,尊重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未必见于行动。而在公共领域,有些言行已经不仅不是尊重,更可说是轻慢了。前不久有段视频,很多人排队去摸“霍去病”石碑,据说每天都有上千人,因为相信摸一下真的可以“去病”。摸碑效果的真假显然不难判断,暂且放下基本认知能力不说,不管出于什么心理,仅是把手伸向石碑的一瞬间,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就消失殆尽了。

⑤呼唤类似的尊重,或许还需要长久的拉锯。以文物为例,“请勿触摸”“请勿拍照”早成规矩,可是一旦兴致来了,手就不听使唤。而实际上,尊重文物不妨让它静静地美。如果还有更深层尊重的话,那就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是给文物以尊严。不管是具体的人、细微的事还是陈列的物,给彼此一个舒适的空间、给对方一个合理的距离,才是真正的尊重。

⑦很多时候,之所以尊重少了、轻佻多了,或许只是少了点同理之心。看不到他人的辛劳,才会随意打扰别人;不顾及朋友的感受,才会太把自己当回事,始终认为“你的就是我的”;而视代代传承的文脉为玩物,才只会把书画当纸张、把碑刻当石头。单个的人是弱小的,所以才需要文化,把不同的个体黏合在一起。而互相之间的尊重,正是“人类黏合剂”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有序社会交往的基础。一位教育哲学家曾说过,人和人之间应该是“我与你”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这就是说,对他人不要抱着一种“第三人称”的冷漠,而应该有“第二人称”一样面对面的温度。尤需记住,彼此弯腰致敬时头不会相撞,才是合适的距离,也才有真正的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选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讲述董卿采访的事例有何作用?

2.作者认为对人、对物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分条陈述。

3.第③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材料链接】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院之一,馆藏文物近180余万件。单霁翔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打破了沿袭多年的外交惯例,建议任何来宾的机动车都不要穿行于紫禁城的开放区,即便是国家元首的。他甚至亲自拦下了到访的法国总统的车队,让这位总统步行进入故宫午门参观。

你是否同意单霁翔院长的做法?请结合文章内容,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诸葛亮传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①八尺:汉代尺寸与现在不同,换算成现在的尺寸应为一米八五左右。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时人

(2)魏武帝南征

(3)后备又西取益州

(4)江南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大破军               真无马耶(《马说》)

B. 遣兵三万人助备       策之不其道(《马说》)

C. 躬耕野               其一犬坐前(《狼》)

D. 以亮军师             岂能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3.翻译下列句子。

(1)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

4.作者赞美了诸葛亮的哪些长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渠:他,代词。 ②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与紧张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2)诗的颔联描写十分传神,请从修辞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

【解读图表】解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1)解读上面的图表,用一句话概括你得出的结论。

【专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狼,食肉目犬科犬属的一种。性残忍而机警,极善奔跑,常采用穷追方式获得猎物。

材料二:狼过着群居生活,一般七匹为一群,每一匹都要为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承担一份责任。

材料三:狼对于对自己有过恩惠的动物很有感情,甚至可以以命来报答。

(2)请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多角度阐述你对“狼”的认识。(不少于三点)

 

查看答案

默写。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雍也》)

(2)马之千里者,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马说》)

(3)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4)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

(5)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________________,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7)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8)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一词中词人化用汉代窦宪典故,抒发“离乡远征,功业未立”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