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懂得尊重,才有温度 李洪兴 ①最近,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懂得尊重,才有温度

李洪兴

①最近,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为了便于和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交谈,在3分钟内跪蹲3次。这种采访的姿态,被网友们称赞。不少人说“这一跪,跪出了素养”。素养何在?正在“尊重”。

②尊重,这一应成为常识的文明素质,值得不断重申。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很多人都会遇到各种困扰,如半夜时分电话响个不停,未打招呼就被人找上门,甚至是朋友在公共场合与你“勾肩搭背”。有些可能是工作中的紧急任务,有些可能是朋友间的“情不自禁”,但难免也会让人有一些被打扰的不适,一些不被尊重的不快。

③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不过何为尊重,如何尊重,却还需细细思量。一部纪录片中,家长和孩子的争执,也让人反思尊重的问题:儿子算错了数学题,一旁辅导的爸爸就会大声吼,孩子被吓得错误不断。很多人会认为,“子敬父”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唯一的尊重方向,但其实父子交流,同样也是两个主体间的对话。对待晚辈如能平视、对等,遇到问题才能有效沟通,不至于让事情变得更糟。不只是家长,很多人或许都需要补上“尊重的教育”这一课,以独立人格平等互动,岂不是更可贵?

④的确,尊重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未必见于行动。而在公共领域,有些言行已经不仅不是尊重,更可说是轻慢了。前不久有段视频,很多人排队去摸“霍去病”石碑,据说每天都有上千人,因为相信摸一下真的可以“去病”。摸碑效果的真假显然不难判断,暂且放下基本认知能力不说,不管出于什么心理,仅是把手伸向石碑的一瞬间,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就消失殆尽了。

⑤呼唤类似的尊重,或许还需要长久的拉锯。以文物为例,“请勿触摸”“请勿拍照”早成规矩,可是一旦兴致来了,手就不听使唤。而实际上,尊重文物不妨让它静静地美。如果还有更深层尊重的话,那就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是给文物以尊严。不管是具体的人、细微的事还是陈列的物,给彼此一个舒适的空间、给对方一个合理的距离,才是真正的尊重。

⑦很多时候,之所以尊重少了、轻佻多了,或许只是少了点同理之心。看不到他人的辛劳,才会随意打扰别人;不顾及朋友的感受,才会太把自己当回事,始终认为“你的就是我的”;而视代代传承的文脉为玩物,才只会把书画当纸张、把碑刻当石头。单个的人是弱小的,所以才需要文化,把不同的个体黏合在一起。而互相之间的尊重,正是“人类黏合剂”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有序社会交往的基础。一位教育哲学家曾说过,人和人之间应该是“我与你”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这就是说,对他人不要抱着一种“第三人称”的冷漠,而应该有“第二人称”一样面对面的温度。尤需记住,彼此弯腰致敬时头不会相撞,才是合适的距离,也才有真正的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选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讲述董卿采访的事例有何作用?

2.作者认为对人、对物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分条陈述。

3.第③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材料链接】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院之一,馆藏文物近180余万件。单霁翔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打破了沿袭多年的外交惯例,建议任何来宾的机动车都不要穿行于紫禁城的开放区,即便是国家元首的。他甚至亲自拦下了到访的法国总统的车队,让这位总统步行进入故宫午门参观。

你是否同意单霁翔院长的做法?请结合文章内容,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1.举董卿采访的例子,引出论述的对象——尊重;举例论证,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要以独立人格平等互动。②对人、对物都要给对方留出合适的空间和距离③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带着“温度”与人相处。 3.举例论证,举了父亲与儿子交流的例子,具体论述了尊重应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示例:我赞同单霁翔院长的做法,因为故宫是中华民族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具有神圣的地位,这样做才能让故宫更有尊严,而汽车长驱直入驶入故宫侵犯了文物的空间,破坏了文物的宁静,是对文物的不尊重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议论文开头往往为列举现象,讲述故事,它的作用是多重的。列举了……事例(或引用了……名言),引出本文论点(或论题);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董卿的例子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同时事例本身也是一个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从“以独立人格平等互动,岂不是更可贵”“给彼此一个舒适的空间、给对方一个合理的距离,才是真正的尊重”“应该有‘第二人称’一样面对面的温度”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3.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从“儿子算错了数学题,一旁辅导的爸爸就会大声吼,孩子被吓得错误不断”可以看出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平等交流的重要性。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此题应该从尊重文物,尊重故宫的神圣地位这一角度来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诸葛亮传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①八尺:汉代尺寸与现在不同,换算成现在的尺寸应为一米八五左右。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时人

(2)魏武帝南征

(3)后备又西取益州

(4)江南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大破军               真无马耶(《马说》)

B. 遣兵三万人助备       策之不其道(《马说》)

C. 躬耕野               其一犬坐前(《狼》)

D. 以亮军师             岂能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3.翻译下列句子。

(1)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

4.作者赞美了诸葛亮的哪些长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渠:他,代词。 ②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与紧张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2)诗的颔联描写十分传神,请从修辞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

【解读图表】解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1)解读上面的图表,用一句话概括你得出的结论。

【专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狼,食肉目犬科犬属的一种。性残忍而机警,极善奔跑,常采用穷追方式获得猎物。

材料二:狼过着群居生活,一般七匹为一群,每一匹都要为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承担一份责任。

材料三:狼对于对自己有过恩惠的动物很有感情,甚至可以以命来报答。

(2)请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多角度阐述你对“狼”的认识。(不少于三点)

 

查看答案

默写。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雍也》)

(2)马之千里者,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马说》)

(3)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4)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

(5)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________________,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7)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8)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一词中词人化用汉代窦宪典故,抒发“离乡远征,功业未立”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方格内分)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生的道路不会平坦如dǐ,很少有人能坐享其成,不要xiàn慕别人的成就,要想成功,就必须脚踏实地。不管你天资多么yǐng慧,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都必须做到心无旁wù,持之以恒地不断奋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