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有文章后,完成下列习题 苟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②攻郡。友人语巨伯曰:“...

阅读下面有文章后,完成下列习题

苟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②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苟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③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④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③委:丢下。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1.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一个逗号,将其断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翻译下面语句。

吾今死矣,子速去!

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

 

1.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我现在是活不成了,您快离开吧! 3.被荀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 【解析】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朝宋 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应该在“疾”的后面停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有文章后,完成下列习题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    手执卷末,      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      足,鲁直现       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揖。揖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妒,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客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曰,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1.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的一组方位词是(    )

A. 右  左  右  左    B. 左  右  左  右

C. 左  右  右  左    D. 右  左  左  右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一句的意思是(    )

A. 从衣褶上可以看出东坡、鲁直隐约长度相等的两膝。

B. 从衣褶上可以看出东坡、鲁直隐蔽在手卷下边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C. 东坡、鲁直两膝相对应的地方都各自隐藏在卷着的衣褶中。

D. 东坡、鲁直互相靠近的两膝好像藏在卷着的衣褶中。

3.下面这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B.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C.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D.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4.对这三段文字之间的关系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总分总关系    B. 先总后分关系

C. 先分后总关系    D. 并列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有文章后,完成下列习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①           ”,左刻“②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把选文中横线上应填的文字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

A. 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B.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船身长大约八分多一点。

C. 盖大苏泛赤壁云:船的顶层刻着大苏游赤壁时的云彩。

D.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

3.结合全文,指出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

A. 《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B. 文章说明了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 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D. “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送给苏轼。

4.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

A. 第一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 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 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说明雕刻家有多方面的成就。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

A. 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B. 能以径寸之木(径:直)

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惊奇)

D. 石青糁之(石青:一种青色颜料)

6.简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7.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舟子”,注释是“撑船的人”,两个舟子为什么都没去撑船?

 

查看答案

船头三人,为什么要从中间的东坡写起?

 

查看答案

文末揭示中心的语句是哪一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