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颜 值 南 山 ①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智慧聪明,一直以来喜欢用“一表人才”来...

颜  值

南  山

①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智慧聪明,一直以来喜欢用“一表人才”来表达。无论东西文化,长相对称的人,通常会被认为是更优秀的,过着更快乐的生活,有更多的朋友,是有才华的、聪慧的、魅力十足的。网友们发明了一个词:颜值。

②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在同盟会期间,因刺杀溥仪的父亲载沣未遂,被判无期徒刑。后来民国成立,他作为英雄凯旋出狱,一时成为风云人物。据说当年审问他的亲王见他“一表人才”,心生悯意,甚至想把女儿嫁给汪精卫,可见汪精卫的颜值之高,“才华”之好,但历史开了一个大玩笑,这位“一表人才”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虽过了七十余年,仍然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和不耻。

③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和才华有时是分离的,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贤、才、德、礼”,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

④曾国藩是晚清大臣,是国之栋梁,其雄才伟略,享誉天下。但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这样描述曾国藩。”曾国藩却是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他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⑤在戈登的眼中,曾国藩就是一个糟老头子,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看上去甚至有些笨头笨脑的。清代著名学者,桐城派名家安徽人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也极为惊讶,觉得他根本不像一位总督和将领,“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

⑥方宗诚的这段描述,实则暗有褒奖,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向来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国之大器,相貌平常,行为平常,这就具有了文化上的美感。

⑦“颜值”真的是一个极好的词汇,好就好在将一个人“指标化”了,一个人除“颜值”,自然还有“品德值”“文化值”“智商值”“情商值”健康值”等等,综合起来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立体具象的人。

⑧如果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考量,其实曾国藩属于黏液质性格,这类人的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谨慎内向。但观察思考比一般人细,下判断也比一般人要慢,曾国藩自已也说: “ 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项刻立办者。余成沉吟数时不能了。可见,曾国藩不是那种见了人就就滔滔不绝、指点天下,喜欢发表漂亮观点的人。但这样的人能在大风浪中面不改色,不为环境所动,极具理性思维,其作决策,也极少冲动,也不可能有精悍之风,所以更能联谊交友,天下贤士为之归心。

⑨美国期刊《哈佛大学商业评论》曾经发表了一一篇科研文章,阐释那些外表不对称(颜值不高)的人更能够成为杰出的领袖,他们引用了大量的当数据进行了论证。

⑩这样的论证不可全信,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长相不怎样很可能是“交际式领导力” 突出的潜在生物符号。因为不好看的外表,会使得他们需要加倍的努力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这使得他们在知识储备、人际交往、组织领导方面的才能越发得到开发、锻炼。而有些相貌好的人,恰恰相反。

⑾现在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别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但千百年来,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等社会主流价值观,无论一个人如何“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的,可以让人去称道的东西,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然后才有可能是:这个人长得还可以。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本文用曾国藩的例子论证了什么观点?

2.除了举例论证外,本文还运用了对比论证,请写出对比论证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3.举曾国藩的例子时,作者在④⑤两段中引用了别人对曾国藩外貌、第一印象的评价,为什么不引用别人对他才华的评价?

 

1.本文用曾国藩的例子论证了一个人的“颜值”并不一定与他的才华成正比(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注重的是“贤、才、德、礼”,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这一观点。 2.本文用汪精卫和曾国藩的例子进行对比,有力证明了长相和德行、才华不一定对等的观点,使观点更鲜明更具说服力。 3.因为曾国藩的才华和成就是众所周知的,而在别人的评价中,他长相越平庸越能反衬他才华的出众,也越能证明作者的观点。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论据的作用。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问题出在第4段,而答案就在第3段,原句的观点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注重的是‘贤、才、德、礼’,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 2.试题分析:考查对对比论证的内容的提取并分析其作用。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理解内容,按题干要求找到相关语句并提取即可。如第2自然段的汪精卫和第4自然段的曾国藩的对比,有力证明了长相和德行、才华不一定对等的观点。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在④⑤两段中引用了别人对曾国藩外貌、第一印象的评价,而不再引用别人对他才华的评价,其原因是曾国藩的才华和成就是众所周知的。而别人只是说他长相平庸,这更能反衬出曾国藩的才华。此题也是在考查安排材料的详略得当及反衬手法的运用。此题从中心的角度作答才准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壤.经图列说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经年: 一年左右。②土寇:土匪。③角:战斗。④洫(xi),田间水道,  水沟。⑤甫:刚。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 以是人多以书_________     (2) 有土寇_________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之:录毕,走送 / 自练乡兵与

②为:水大至,人几鱼  / 几所擒

A. ①相同,②相同    B. ①相同,②不同    C. ①不同,②不同    D. ①不同,②相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 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4.甲乙两文分别叙述了宋濂和刘羽冲的读书情形,你认为侧重点有何不同? 并从他们读书的经验教训中,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初冬夜饮

杜 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释:①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②欢:指的是酒

1.下列诗句与本诗描述的季节不同的一项是(    )

A.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B.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D.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全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八( 1)班开展“走进《水浒传》"专题学习活动。

(1) 活动一:合作交流。

小文同学在小组内介绍故事情节时说:当宋江等人上山遭到王伦拒绝时,林冲忍无可忍,奋起火并王伦,扶宋江坐了第一把交椅。你在倾听后,委婉指出小文同学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活动二:组内辩论。

针对林冲这一人物形象,正方观点:林冲是《水浒传》中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反方观点:林冲不是反抗精神最彻底的人。你赞同哪方观点? 请结合具体情节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活动三:成果展示。

  编辑一份“水浒人物谈”专题手抄报,请分别用四字短语写出两个栏目名称。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下面句话,依次填人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位学生向老师请教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老师说:“                         ,创业酌用兵家之权变,                 ,行文当如纵横家之灵活。采百家之学问而集于一身,必成贤者。”

① 治事应持法家之严明    ②待人应守儒家之诚信     ③读书当如墨家之兼爱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②③①

 

查看答案

下面浯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医学人士与心理学家认为,一些青少年长期迷恋网络,会患上一种病——“网络成瘾症”。②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有:精神依赖,茶饭不思,记忆力减退和焦躁不安等。③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不上网。④为此,专家建议,我们在强化网络监管的同时,也要有效的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

(1)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