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文章为什么以此为题。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后者比前者早九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指开花日期,“前者”指抽青日期。

C.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D.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3.“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的原因是什么?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5.本文的说明层次十分严密,请你加以分析。

 

1.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文章以此为题,将大自然拟人化,新颖别致,生动有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B 3.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4.“常”表明这种现象发生频率较高,但是也会出现例外的情况。 5.首先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研究对象,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说明的对象;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本题第一问,可以直接从文章中进行筛选语句作答。第二问从运用拟人修辞的角度去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B句中的“后者”指是“1921年到1930年十年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前者”指“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故答案为B。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依据文章中的“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知识作答即可。 4.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模式:先解释词语本义,再结合语境分析语境义,最后分析其表达作用。其表达作用是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说明层次和顺序。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着文章所采用的逻辑顺序来分析作答即可。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十八,归先府君①。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②。越二载,生铨③,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④,戚党⑤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⑥。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⑦,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邱,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⑧,令跪读至熟乃,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

【注释】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②囊箧萧然:这里是“钱物都用空”的意思。③铨:作者蒋士铨自称。④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⑤戚党:亲威和乡邻。⑥吟哦声:读诗的声调。⑦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⑧扑之:责打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落/香远

B. 母即抱铨一室中/拂乱其所为

C. 先府君苟有/及鲁肃寻阳

D. 听而后/河曲智叟笑而之曰

2.用三条“/”在下列句子需加标点符号的地方断开。

母 与 铨 皆 弱 而 多 病 铨 每 病 母 即 抱 铨 行 一 室 中 未 尝 寝

3.你如何评价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动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我爱大自然,爱大自然的风,它有着自由的灵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互联网快速普及,全球数据呈现出爆发增长、海量集聚。(在“集聚”后面加上“的特点”)

B. 如何发扬与继承清华的优良体育传统,体育老师任重道远。(将“发扬”和“继承”对调位置)

C. 最近,一张莫斯科地铁上的读书照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意外走红,很快,照片获得超过2.4万次以上的转发。(将“以上”删去)

D. 《十六岁的花季》一部真正代表了当时中学校园生活和青春思潮的标志性作品,在播出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了很高的收视率。(将“保持”改为“持续”)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于经济和硬件设施不足等原因,各国在获取技术方面存在巨大悬殊

B. 鞭炮的巨响和火硝味弥漫在空气中,似乎是在向人们预告春天的到来。

C. 穿着实验服的技术人员坐在高架电动推车里,天衣无缝地修剪着植株。

D.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有百分之七十的鸟类物种从小的森林碎片上销声匿迹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zhuī sù________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2)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jiān mò________

(3)11月份南飞的鸟群,mù kōng yī qiè________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4)它们又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生成岩石的过程。真的有“hǎi kū shí làn________”的时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