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不靠谱”的三叔 ⑴“你三叔这回又闯祸了!”父亲扔下大姑的电话,摇着头无奈地叹息...

“不靠谱”的三叔

⑴“你三叔这回又闯祸了!”父亲扔下大姑的电话,摇着头无奈地叹息。

⑵我猜想大姑在电话那端定然也是父亲这般表情,仿若三叔已是他们心头压抑多年的心病,纵然大家都期望有一天,能像愚公移山那般移除这块闹心的障碍,但它却仍然如巨形磐石巍然不动。

⑶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⑷三叔今年已入不惑之年,他惑不惑我没发现,反正这辈子三叔若想让人对他“不惑”,恐是极为难事了。这一切只因他所有“不靠谱”的行为。

⑸三叔的“不靠谱”打小便已显现出来。三叔自小长得清秀斯文,学习成绩更是一路优异,13岁那年便轻轻松松地考取了县里的重点中学,这在世代为农的村里人家自然是极为光耀的事。家里人还未从他考取的喜悦中醒过神来,他突然自己翻山越岭独自从县上回到家来,说什么也不再去学校了。爷爷自然是十分恼火,抽出门后的笤帚揍得三叔满屋子跑,可是依然没能拗过自己的孩子,皮肉一顿款待之后,还是依了他。三叔对于他不上学的原因只字未提,家人和邻里之间自此衍生出千百种结论,三叔从来都不置可否,我也曾为这事问过他,他却没头没脑回我三字:“都一样”。

⑹虽说已经退学,但三叔却没断了爱看书的嗜好。在他家徒四壁的屋子里,除了一张破旧的床,便是满地的书。时常能看见他手捧书坐在门槛上,专心至极,甚至于白天下地干活都得随身带着一本。后来,我曾翻看过他的这些个“家当”,种类泛围之广,除了让村民们瞠目结舌,也让我这打小家里藏书算不少的人汗颜。这阵势若是在城市里,便可美其名曰:书香门弟。然而三叔摆错了位置,村里人皆认为一个庄稼汉读那么多书要做甚,而他不但不收敛,却越发不可收拾。于是他在众人眼中越发地“不靠谱”起来。

⑺前几年村里招商引资,有许多台商来到这个穷乡僻壤投资办厂。三叔也走进工厂,成了流水线上的一名临时工。三叔干活认真,很快便成为了组长。干了大概三个月,三叔跟车间主任起了冲突,原因是三叔组里一名工人,家中有事请假半天,谁知下午来上班时,车间主任便以此为由,通知他不用来了,甚至告诉他已经安排了自己的亲戚顶替。三叔看不过眼,与车间主任理论起来。争辩到最后,车间主任甩下一句狠话:“再说就连你一块走!”,此话一出,鸦雀无声,三叔却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义正严词地对车间主任说:“他事先是请过假的,并没有违反厂里的规定,他是我组里的人,让他走我决不答应!”话音一落,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指责起车间主任,车间主任见势不妙,便放软了口气,挥挥手作罢。

⑻为了感谢三叔,几天后,那名差点被开除的工人在厂里的公告栏上贴出了一则感谢信,三叔的“壮举”受到了工人们的一致称赞。此事慢慢传到了家里,家里人都惊诧不已,没想到平日里闷不吭声的三叔居然也可以如此“血性”,而爷爷终于第一次因为三叔而笑逐颜开。

⑼正当大家皆大欢喜之时,一个月后,工厂突然将三叔“遣送”回家,名义上说让他暂时休息,但过后就了无声息,不再通知三叔回去上班。三叔到厂里询问原因,迎接他的是一排“软钉子”。三叔明白,厂里是换着法子让他走人。不甘心的三叔于是寻求有关机构解决此事,但一次次未果,却更加坚定了三叔的信念,他最终决定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⑽就这样,拖过了半年,三叔拒绝了所有的工作机会,用这段不算短的时间实施着他的维权计划。我时常看见他坐在家中的矮椅上翻着法律书,一字一句地在书上做着记号。有时看见他满面笑容,我知道那是事情有了新进展,但更多时候,三叔都是紧锁着眉头,满脸写着疲累与茫然。然而三叔一直没有放弃,事情最后终于走到了立案开庭的阶段。工厂里请来了有名的律师,然而三叔却选择了自辩。

⑾这样鸡蛋碰石头的场面我没有见到,但开庭前我终忍不住问三叔何苦如此固执,就算赢了官司又如何,日后恐又有麻烦事。然而三叔回我:“我只是两亿农民工之一,我做这一切只是想告诉所有人,农民工也是懂法的,也有正当权益。”时至今日,三叔这句话仍然在我耳边,清晰异常。

⑿父亲常说,三叔这一世,固执得像头牛,碰壁许多,却不曾想过改变。回忆起三叔经历过的事,似乎没人能真正了解他的心思,但我却总能隐隐感受到他坚毅的内心力量,以及一颗不愿媚俗的心。

1.开头一句“你三叔这回又闯祸了”有何作用?

2.说说三叔做了哪些“不靠谱”的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第⑻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从文中可看出三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5.对于三叔被“遣送”回家后,半年内拒绝了所有的工作机会,自学法律自辩维护维权的做法,你赞同吗?请写出理由。不少于50字。

 

1.巧设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下文写三叔的情节做铺垫。 2.①三叔13岁那年考取了县里的重点中学,但他却退学回家。 ②三叔退学务农,却比读书人还爱看书。 ③三叔为了他组里的一名工人,与车间主任据理力争,直至留下为止。 ④三叔半年内拒绝所有工作机会,在家自学法律,在法庭上自辩,为自己维权。 3.侧面描写。作用:写家里人的惊诧不已,侧面衬托出三叔美好的形象。 4.三叔是一个正义勇敢、坚定执着、自强不息、热爱读书、不愿媚俗的人。 5.开放性题型,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赞同。三叔自学法律维权的做法,看似以卵击石,实则在向人们证明:农民工也是懂法的,也有正当权益。三叔在开辟一条弱势群体的维权之路。 示例:不赞同。自学法律与名律师庭辩的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这半年很可能会错过一些好的工作机会。与其自辩维权,不如找一些社会上知名的维权律师帮忙,或找当地村委会协调解决。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两个乞丐

季羡林

①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是两个乞丐的影像总还生动地储存在我的记忆里,时间越久,越显得明晰。我说不出理由。

②那时我正上小学。在上学的路上,有时候会碰到一个老乞丐,是个老头,头发胡子全雪样的白,蓬蓬松松。他双目失明,好像无法找到施者的大门,没有法子,只有亮开嗓子,在长街上哀号。

③像这样的乞丐,当年到处都有。最初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可是久而久之,我对他注意了。我说不出理由。他那种动人心魄的哀号声,同嘈杂的市声搅混在一起,在车水马龙中,嘹亮清澈,使得上面的天空、下面的大地都在颤动,唤来的是几个小制钱和半块窝窝头。我内心里对他油然起了一点同情之心。到了后来,我竟自己忍住饥饿,把每天从家里拿到的买早点用的几个小制钱,统统递到他的手里,才心安理得。虽然饿着肚子,也觉得其乐无穷了。最终得到的是极大的欣慰。他从我的手里接过那几个还带着我的体温的小制钱时,难道不会感到极大的欣慰,觉得人世间还有那么一点温暖吗?

④这样大概过了没有几年,我忽然听不到他的哀叫声了。我放学以后,手里仍然捏着几个沾满了手汗的制钱,沿着他常走动的那几条街巷,瞪大了眼睛看,伸长了耳朵听。然而,既不闻声,也不见人。这老乞丐却哪里去了呢?好些天,我心神不安。从此这个老乞丐就从我眼里消逝,永远永远消逝了。

⑤差不多在同时,我又遇到了另一个老乞丐,仅有一点不同之处:这是一个老太婆。她也是双目失明,不知为什么,她能找到施者的家门。我第一次见到她,就是在我家的二门外面。也许是因为她到我们家来,从不会空手离开,她对我们家产生了感情,所以,隔上一段时间,她总是会来一次的。我们成了熟人。

⑥据她自己说,她住在南圩子门外乱葬岗子上的一个破坟洞里。里面是否还有棺材,她没有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我今天回想起来,都觉得有点毛骨悚然。

⑦不知道为什么,她竟然还有闲情逸致来种扁豆。她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扁豆种子,就栽在坟洞外面的空地上,不时浇点水。到了夏天,扁豆就开花结果。这个老乞丐把扁豆摘下来,装到一个破竹筐子里,拄上了拐棍,摸摸索索来到我家二门外面,照例喊上几声。我连忙赶出来,看到扁豆,碧绿如翡翠,新鲜似带露,我一时吃惊得说不出话来。我当时还不到10岁,我不会想象,这个老婆子怎样在什么都看不到的情况下,刨土、下种、浇水、采摘。只觉得这件事颇有点不寻常而已。

⑧扁豆并不是什么名贵的东西,然而从老乞丐手中接过来的扁豆便非常非常不寻常了。这一点我当时朦朦胧胧似乎感觉到了,这扁豆的滋味也随之大变。在我一生中,在那以前我从没有吃过那样好吃的扁豆,在那以后也从未有过。我于是真正喜欢上了这一个老年的乞丐。

⑨然而好景不长,这样也没有过上几年。有一年夏天,正是扁豆开花结果的时候,我天天盼望在二门外面看到那个头发蓬乱鹑衣百结的老乞丐。然而却是天天失望,我又是好几天心神不宁。从此这个老太婆同上面说的那个老头子一样,在我眼前消逝了,永远永远消逝了。

⑩我现在已经走到了快让别人回忆自己的时候了,这两个老丐却一直保留在我的记忆中。我说不出理由。

(选自《真话能走多远》,有删改)

1.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

2.补全作者对老头子乞丐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

没有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指出文中第段划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4.文章第段为什么说扁豆的滋味大变,那样好吃?

5.对于两个乞丐一直保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作者在文章首尾都说“我说不出理由”。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两个乞丐能一直保留在作者记忆中的原因。

 

查看答案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天大雨   ______

②为天下______

③置人所鱼腹中  ______

④楚人______

2.下列选项与“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扶苏数谏故    B. 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 而君五十里之地存者    D. 君为长者

3.下列说法错误的

A. 谏,古代下级对上级提意见或建议。

B. 旦日,早晨。

C. 布衣,平民。

D. 社稷,国家。社,土地神;稷,谷神。

4.翻译选文画横线句子。

5.从选文中可看出陈胜是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面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起句用一个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

B. 上阕新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要像孙郎(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那样建功立业。下阕何日遭冯唐这一典故中,作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C. 词的上阕一字突显出太守率领的队伍,气势磅礴,何等雄壮。

D. 苏轼聊发少年狂,表现了他仕途顺利,意气风发的一面。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3)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

(5)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他们的事迹载入史册,被后人一代一代传诵。初三1班决定举行一次“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晚会。请你为晚会写一段50字左右的开幕词,要求主题鲜明,至少用一种修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