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文)阅读名著,我们经常被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所吸引。阅读下面文段,写出画线代...

(题文)阅读名著,我们经常被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所吸引。阅读下面文段,写出画线代词所指代的人物。

作品

文段

人物

《水浒》

武艺高强,坚忍善良,重情重义,谦恭有礼,以大局为重,富有同情心。由委曲求全、妥协忍让到敢于反抗。

1)

《西游记》

上天入地,神通广大、桀骜不驯、机智勇敢、是非分明、活泼乐观,一路斩妖除魔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终成正果。

2)

《名人传》

记叙 时作者紧紧抓住雕塑家内心的痛苦,深深地剖析了一个内心软弱的天才基督教徒的一生,写出了在巨大的外在压力之下他的挣扎、反抗和内心的痛苦。

3)

《朝花夕拾》

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4)

 

 

 

(1)林冲(2)孙悟空(3)米开朗琪罗(4)藤野先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根据作品和文段的提示可知,四个人物依次是林冲、孙悟空、米开朗琪罗、藤野先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瓷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为传承中华文化,某班同学开展了以“中国瓷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搜集的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20-21题。

【材料一】中国瓷器的烧制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釉高温下烧成。

【材料二】中国瓷器是制作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因素,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

【材料三】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72号“瓷房子”建筑材料简略表

建筑材料分类

建筑材料使用量

建筑材料从属朝代

古瓷器

四千多件

唐、宋、元、明、清

汉白玉石雕

四百多件

水晶石与玛瑙

四十多吨

古瓷片

7亿多片

古磁盘和古瓷碗

13000多个

 

【材料四】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呈祥”“岁寒三友”等寓意丰富的图案。如康熙年间,景德镇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

1.上面四则材科与“中国瓷文化”这个主题无关的一则是_______

2.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你对“中国瓷文化”的了解。

 

查看答案

倾听滴水

何羽

我常常因幻觉中的滴水声响而惊悸。在睡梦中,在清醒的白天。

少年时为了复习迎考,我想出了一个方法(灵感来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故事),在洗手间,我将水龙头关至仅能滴水的程度,下面摆放一只水桶。滴,嗒,滴,嗒,然后,我跑回房间,练字,背书。间或在凝视的瞬间,在绷紧的心思稍一松弛的瞬间,我便听见那滴水的声音在催促。我知道,这会儿,水桶底部已铺上一层水膜,且正以极难觉察的速度攀升。

乃至睡梦中,我也常被幻觉中的滴水声惊醒,猛然坐起,冲进洗手间,胡乱擦了把脸,又坐回书桌前,却两眼发懵,茫然无措。只好倒头又睡,总不敢睡深,半梦半醒之间,思维一片沉重的混浊。

而那滴水的声响却异常清晰,粒粒分明,坚定,固执,扣人心弦。

这滴水的声音就这样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追逐着我。

听,这滴水是有生命的。

将滴水控制在一秒钟两滴的速度,这水声听起来就像十六七岁的我,年轻,矫健,兴致勃勃,勇往直前,滴,滴,滴,滴,来不及看清楚什么,来不及后悔什么,细细密密的日子就这样快速地过去了;稍慢了一些,就像中年的我,矜持,沉稳,稍作停留,但也不及多想,被身后一大摊琐事杂务推着向前;再慢一些,那就是老年的我,慢慢地渗化出来,汇拢,凝聚,像一颗盈盈欲滴的泪,又像一颗思维的结晶体,饱满,丰硕,而后,“咚”的一声,落入耳膜,凝重,庄严,掷地有声,像一句古代的誓言。

这滴水的声音,是存在的宣告。而后,一切又归至于沉默的虚无。

你说,这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是由多少颗这样微弱而真实的水滴汇成的呢?生命投入时间的长河,如一滴水跃入无边的汪洋。世间万物的历程,又与一滴水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我常常无言以对滴水的责问。

这滴水工夫,地球上,抑或宇宙间正演着多少出剧目呢?

这滴水之舟,究竟承载多少的笑与泪,悲与喜,生离与死别?

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谁也无法将一滴水永远留住。

天地之间,万籁俱寂,惟有滴水声,如珠玑,如佛音,点点滴滴落心头。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水滴,石穿,更何况是脆如蝉翼的生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多少智者,倾听滴水之声,浊心因此而明净,他们顿悟后的长叹落在历史之河中,激起滴水的层层回音,至今不绝如缕。

也许,人的一生,还不够用来守望滴水升腾为云的历程,但我不能不信奉这滴水之音。

(选自《散文》,略有删节)

1.请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梳理滴水与“我”人生三个阶段的对应关系。

一秒两滴

稍慢一些

再慢一些

(1)

中年的我

(4)

(2)

(3)

凝重、庄严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生命投入时间的长河,如一滴水跃入无边的汪洋。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作者因“滴水声响而惊悸”的原因是惊恐于无时无刻不在被滴水的声音威胁着。

B. 作者认为滴水的落下,犹如生命在律动,从而认为滴水也是有生命的。

C. 自然段中,作者认为世间万物的历程,也犹如一滴水的生命历程一样。

D. 作者将滴水与人生相联系,联想到人生与宇宙天地,滴水的分量是可以掂量的。

E. 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抒发了倾听滴水之音的人生感悟,寄意深远。

4.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三余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稍从遇学

(节选自《魏略》)

[注释]①从学者:跟随他学习的人。②而:连词,却。③苦渴无日:极为渴望(学习),但没有时间。苦,极为、极力。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其义自    见:________

(2)问“三余”之意    或: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诸生稍从遇学。

3.请根据文意,概括你所获得的学习启示。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海日生残夜,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2)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大漠孤烟直,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4)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5)________,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蒹葭苍苍,________。(《诗经·蒹葭》)

(7)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诗人身处逆境仍关心寒士的博大胸怀。

 

查看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B. 贤者能勿丧耳      丧:丢掉

C. 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更加

D. 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死亦我所    B. 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

C. 所识穷乏者我与    D. 为身死而不受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人人都应该有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

B. 作者妙用比喻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巧用排比句加强气势,增强感染力。

C.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分析,仅从道理理论证一个方面就透彻的阐明了主要观点。

D. 作者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社会现象发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警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