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常被身边的点点滴滴所触动。一...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常被身边的点点滴滴所触动。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甚至于一滴雨水、一缕春风、一行文字、一幅画面等,于不经意间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象,深刻的哲思,一瞬之间漾遍全身,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并且学会生活与创造。

阅读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议论文

写作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文体特征,字数在600字以上;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不套作,不抄袭,不透露个人真实信息;

③语言规范简练,尽量不要使用网络语言;

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触动心灵的风景 有些事,有些人,悄悄进入我们心灵深处,成为心中最美丽的风景。有时侯,一杯茶,一个动作,一声乡音,都能成为我们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心灵深处的风景,是豆豆的“精彩”表演。小豆豆站在电视机前,学着电视里主持人的样子,清了清嗓子,说:“下面有请蓝豆豆同学表演节目。”于是她开始跳她的“扭屁股舞”。小豆豆扭着扭着,一不小心,把鞋子给踢飞了,她连忙停止了跳舞,学着蜡笔小新的语气,说:“不好意思哦,纯属意外。”豆豆的这幅傻样,惹得我们捧腹大笑。 心灵深处的风景,是操场上啪嗒啪嗒的脚步声。那次,为了800米考试能考出好成绩,我与几个好朋友相约,放学时,来到了操场上跑步。红色的塑胶跑道,一路洒下了我们的汗水与欢声笑语。 心灵深处的风景,是校园里的朗朗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清晨,当我走进校园,就会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有的在背诵古诗、英语单词,有的在朗读课文…… 心灵深处的风景,是教室里嘻嘻哈哈的说笑声。课间,大家都在兴奋地谈论着。旁边的两位同学正兴致勃勃地交流着,只见其中一位兴奋地说:“我周末要去爬山了!”另一位略带羡慕地回答:“哎,真羡慕你呀。”话音刚落,只听得前面的同学也在叽叽喳喳地谈论:“昨天晚上,我……”“我可苦了,考试没考好,只好天天做练习……” 心灵深处的风景,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那一挂挂“大地红”像一条巨龙,舞动着身上得金鳞片,又像一朵朵五彩斑斓的菊花在空中绽放。瞧,“钻天猴”拖着长长的尾巴,“小蜜蜂”嗡嗡地打着转,“银龙”呼啸着游向天空,“闪光雷”亮得让人睁不开眼。各种造型的烟花如一声声闷雷在天空中想起,声响过后,各色烟花在空中飞洒飘落,如同天女散花,五彩斑斓。有的如繁星点点,有的如盛开的鲜花,有的如少女的身姿……可谓红彤彤,绿莹莹,金灿灿交织在一起!那雪亮的光照得四周亮如白昼,与灯火相映成辉,真是漂亮呀! 心灵深处的风景,都充满着温暖的回忆。无论是现在经历着还是已过去,在脑中回味都各有各自的喜悦和欢乐。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本作文写作难度较大。认真分析材料,可从材料中的“于不经意间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象,深刻的哲思,一瞬之间漾遍全身”提取中心词“瞬间”,可将“瞬间”作为此此作文的话题。以“瞬间”为话题,重在写一个瞬间的场面带给我们的心灵冲击,使我们有所感悟,这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一场大雪,可能使我们感悟出大自然的纯洁;一次挫折,可能使我们感悟成功之不易;一次成功,可能使我们感悟奋斗的快乐。感悟没有限制,世间极小的一眼、一事都有可使我们感悟出生活的智慧、人间的真善美、做人的道德良知……写作时可以记叙一个完整事件,写清楚这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具体展示“我”是在哪个瞬间,看到了什么、因此而感悟到了什么等等。文章的主体是“我”,而所要写的中心内容使“我”感悟到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因此要用较多的笔墨如实展现这一过程中“我”的心理感悟活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文选·马说》)

(二)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选自《张之万之马》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一食尽粟一石    (2)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此马愿从主也    (4)公乘之

2.下列句子中与“询故”中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安求能千里也    B. 真不知马也

C. 真无马邪    D. 安陵君许寡人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韩愈认为,由于没有伯乐,所以千里马得不到重用。文段(二)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段(一)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舌尖”上的争议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用________的论证方法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论。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尽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作者对此持赞赏的态度。

B.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引发的最大争议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缺乏关联性,且主题隐晦。

C. 作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文人气质几乎消失殆尽。

D.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美轮美奂的益智片与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之间选择前者。

4.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引出议题。

B. 第②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电视节目应当发挥教化的功能。

C.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人们对‘舌尖’的评价”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 文章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珍惜“舌尖”的文人气质。

 

查看答案

阅读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说 扇

①扇子的历史悠久,据晋崔豹在编纂的《古今注》中说:“舜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作五明扇”。这说明扇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问世了。不过有人说当时主要是作为仪仗之用。至于人们用它作为引风取凉之用,是何时呢?《淮南子·人间》中曾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周武王有一回碰到一个中暑的人,他为了救治他,替他用扇子扇风取凉,后人还为周武王此举颂扬他的德政呢!这说明炎夏人们使用扇子取凉的历史也有三千多年了。

②随着时间的推移,扇子成了中华传统深厚文化的内容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从简单地使用蒲叶等植物叶子当扇子,发展到现在成了数以百计各种各样的扇子家族。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制扇的材料除了使用竹、木、纸、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等以外,还有使用棕榈叶、槟榔叶、咸草、蒲草叶、塑料等编制而成,各种工艺扇经过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造型优美、构造精细,加上名人挥毫提诗作画,使扇子价格不菲。

华夏扇子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平扇。这种扇不能折叠,如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平扇来之于秦汉时期的“户扇”,即单门扇,可遮面窥视。古代美人常用团扇来遮面,以求得半隐半现的美态效果。“以扇遮面,得其自便”,所以扇子亦称“便面”、“障扇”。汉时流行“纨扇”,纨扇以竹木为架,扇面为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当时以中原一带所制的纨扇最为考究,所以有“齐纫楚竹”之说,即指采用山东的绢和湖南的竹制成的纨扇,最被人青睐。到了清代,平扇除了椭圆形外,还有长圆、扁圆、正圆、梅花形、葵花形、腰形和马蹄形等,特点是对称、轻盈和美观。

④二是折扇,古称“聚头扇”、“撒扇”、“折叠扇”,这种扇是因其两头合并折叠而得名。南宋时已有批量生产,《水浒传》中曾写有好汉白胜卖酒作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估计当时王孙公子摇的应该是折扇。明清时期,折叠扇已相当盛行,他们采用象牙、玳瑁等名贵材料做为扇骨,并加以镂雕、细刻成“如意头”、“琴头”、“玉兰头”、“方头”、“圆头”、“金鱼头”等各种图案,装饰扇子,博得人们的喜爱。

⑤古代文人墨客还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精心布局绘画出山水花鸟和人物,从小见大,表现出美的神韵。因此扇面成为古往今来书画家的用武之地之一,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如三国时才子杨修为曹操画扇,不小心滴下一小墨点,他便顺势将墨点改画成一只苍蝇,曹操看后误以为是真苍蝇,忙用手去拍打。从此“误点成蝇”的故事便一直流传至今。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1426一1435年),曾在扇面上作《松下读书图》,被后人视为罕世之宝。清代名人郑板桥是一位画扇高手。他的一幅《雨竹》扇面画,竹篁瘦筱,仅仅几片叶子,但水墨酣畅,极富风雨秋深、清幽箫爽的意趣,被后人誉为扇画中的一绝。

⑥除了“扇诗”、“扇画”以外,一些文化人还通过“扇联”、“扇谜”等达到以扇喻德、因扇寄情、借扇骂世等目的,给小小的扇面增添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此外,在我国的文化领域里,还有扇戏、扇舞、扇俗等有趣的扇文化,令人回味无穷。

⑦扇子同服饰文化一样,对人们的性格也有某种陪衬作用。蒲扇朴实自然;竹编扇轻巧灵便;折扇潇洒大方;各有各的特色,选用得当,可起到陪衬作用。在民间,扇子常被做为礼品互相赠送,或把它作为装点家居的装饰品。

(有删改)

1.文章开篇引用晋崔豹在编纂的《古今注》中说的话有何作用?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扇,依次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第③段画线句采用分类别、举例子、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平扇。

B. 古代文人墨客在扇面上精心布局绘画山水花鸟和人物,因此扇面成为古往今来书画家的用武之地,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

C. 扇子同服饰文化一样,对人们的性格也有某种陪衬作用。

D. 在我国的文化领域里,除了“扇诗”、“扇画”以外,还有“扇联”、“扇谜”、“扇戏”、“扇舞”、“扇俗”等有趣的扇文化,令人回味无穷。

4.扇自古以来就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写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至少两个与扇有关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要求:标明作品、人物形象及扇名或故事情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母亲的书

琦君

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天天生活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

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那本橡皮纸的。

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说了。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黄历。如果逢上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老鹰攫去。有一次,一只大老鹰飞扑下来,母亲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还是被衔走了一只小鸡。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只小鸡,把它的小翅膀踩断了。小鸡叫得好凄惨,母鸡在我们身边团团转,咯咯咯地悲鸣。母亲身子一歪,还差点摔了一跤。我扶她坐在长凳上,她手掌心里捧着受伤的小鸡,又后悔不该踩到它,又心痛被老鹰衔走的小鸡,眼泪一直地流,我也要哭了。

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 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还有老师教过我诗经里的《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当时觉得宛在水中央不大懂,而且有点滑稽。最喜欢的是头两句。白露为霜使我联想起鬓边霜,老师教过我那是比喻白发。我时常抬头看一下母亲的额角,是否已有鬓边霜了。

《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琦君散文》(文章有删改)

1.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

2.仔细阅读第8.9两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

3.文中画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

4.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活动一】品味名著。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和他的《人间喜剧》是由我国著名翻译家_______介绍到中国来的,同时他还是一位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孩子的父亲。在《______》中,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在他与留学海外的儿子写信交流时,首先强调的是,儿子作为一个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活动二】请给下面语段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____他们有确信,不自欺___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___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___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活动三】下列材料是琦君关于写作的体会,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出两点对写作有帮助的经验。

材料一:青年人喜欢新奇是好事,但一味追逐新奇,模仿新奇,而不凭自己深切的感受而写,纵然可以取宠于一时,却不是永久的。我国古典文学宝藏无穷,可以由浅入深,慢慢地读,慢慢地培植起深厚根基。

材料二:在一篇稿子写完之后,总要来回读好几遍,检讨上下文语气是否贯穿,全文前后是否呼应,是否有矛盾。遇有句中声音太接近的字或重复的字,总要尽量修改,尽量做到“文从字顺”。至于历代大家诗词,选若干篇,自己所喜爱的,时时默念背诵,则有陶冶心灵,拓展胸襟之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