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洞亮命运的盲点 杨达 中等的身材,匀称而壮实的体形,色调明...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洞亮命运的盲点

杨达

中等的身材,匀称而壮实的体形,色调明朗的着装,映衬着白净的肤色,整体散发出一种儒雅的文气。特别是那颗头颅,浑圆而饱满,面颊丰腴,庭宇开阔,让人难忘。如果不是那副墨镜和那根盲杖的“告密”,你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个养尊处优的达官。其实他是学成归来的亚洲唯一盲人医学博士李雁雁。

说来有缘,两天半的报告会上,我俩都是比邻而坐。车上与会后,也有过几次随意性的交谈。原认为盲人因目无所视会养成好静之性,但他的健谈颠覆了我的认知。他喜欢交流,而且很主动,对问题或事物的表述与阐释力求明白,特别是对地名与方位,还有许多的哪怕只有短暂交流的人,他都记得很清晰。由此可见他卓越的空间感与记忆力。这也许是他独特的生活经历与艰辛的学习生涯所训练出来的一种异能吧。

在黑暗中生活了近三十年的过程,能用三十分钟的演讲道尽其中的悲情沧桑吗?

所以,如果他不赠我他的那本自传,我不能说,我对他有什么了解。因为了解不同于印象。了解是一种深度的认识,那是需要用心去体认,去交融,去共振。

我是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逆境》,我仿佛看到一双没有一丝光感的眼睛,是怎样在黑暗中“看了”光明。

一个后天的盲人与一个先天的盲人在痛苦的感受上是大不相同的,只在于他曾经看见。是的,他看见过这个世间的光色与形物,他看见过自己挚爱的亲人,他看见过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以及从这张通知书上振翅起飞的远大的理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不可预知的日子里,像他七岁时猝然离世的父亲那样,在他的眼前突然消失了,就像一个舞台演员,正表演得兴致勃勃,突然间所有的灯光与场景消失,那是一种怎样的恐惧?

一天他的一个朋友从广播电台听到美国海德里盲校在中国福州开办分校免费函授英文。正是这一个“偶然”,使他用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仅三天的时间掌握了认读汉、英盲文的方法,进而学会了从手工锥刺到机器打字的盲文书写。当他的手指触摸到盲文的第一个凸点时,他就已经触到了一个崭新而辽阔的世界。从此,他的人生正是从这第一个凸点出发,跨出国门,东渡扶桑,西达美洲,从日本盲校走进世界一流的医学院校——美国帕默整脊大学,当他再走出这所学校时,已是另一重身份。

然而我们不能称他为盲人,他用一双布满血痂的手指,触摸到生命的质地,从而洞亮了命运的盲点,看到了“光”——照亮了他生命的“创世”之“光”!

于是,正如他的名字——李雁雁所昭示的,他在飞翔,向着光明飞翔!

1.李雁雁有何种异能?这种异能从何而来?

2.最后两段文字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

3.文中所提的《逆境》是一部怎样的书?请猜想其主题是什么。

4.读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去了解他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1.对地名与方位,还有许多的哪怕只有短暂交流的人,他都记得很清晰。 他独特的盲人生活经历与在英文函授学校艰辛的学习生涯训练出来的。 2.不能。这两段文字是作者的感悟与评价,通过议论画龙点睛,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3.《逆境》是盲人李雁雁写的自传。 盲人在逆境中如何积极进取,在黑暗中如何寻找光明和追求理想。 4.示例:了解他人也是一种艺术,首先从多角度去观察,然后用心去体认,去交融,去共振,发现他人身上的独特之处,探究其性格及形成原因。在日常交往中,不能仅凭印象就说他人如何,而应该多交往,多交流,在对事情的分析中了解他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提炼第二段“特别是对地名与方位,还有许多的哪怕只有短暂交流的人,他都记得很清晰。由此可见他卓越的空间感与记忆力。这也许是他独特的生活经历与艰辛的学习生涯所训练出来的一种异能吧”一段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作用的理解能力。记叙文结尾的句子或段落作用:①画龙点睛,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文题);④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答题格式可以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内容的作用包含“含义、思想感情”,结构的作用包含“呼应、过渡、伏笔、铺垫、总领、总结等。文章最后两段文字是作者的感悟与评价,通过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李雁雁的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每一段的内容,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分析作答。根据第六段的内容来分析,这本《逆境》是盲人李雁雁写的自传,写的是盲人李雁雁在逆境中如何积极进取,在黑暗中如何寻找光明和追求理想。 4.本题考查作者感悟的归纳。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自已的感情表达出来,解答时要注意文中的抒情议论句,文末的主旨句等。通过阅读文章,梳理作者对李雁雁的了解过程,可以得出一个道理:了解他人也是一种艺术,要多角度去观察,用心去体悟,就会发现他人身上的独特之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小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下面是对选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段话先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

B. 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 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 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2.为什么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3.选段结尾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真的如此吗?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蒙以军中多务

(2)当涉猎

(3)非吴下阿蒙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言多务,孰若孤?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博士”“往事”古今词义相同。

B. “吴下阿蒙”这一成语出自选文,它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

C. 鲁肃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从侧面衬托吕蒙的才略过人。

D. 选文主要是通过对话和对比来刻画人物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这首诗借_________________这一传统风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请赏析诗中“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2014年11月29日,厦门开往怡景花园的26路双层公交车上,上层的灭火器突然喷出白烟,30多名乘客被吓坏了,一股脑地往下层挤,蜂拥下车。原来是十几个穿着印有“逸夫中学“标识校服的学生围在灭火器旁,一个同学想到了消防演练的情景,调皮地取下了保险销……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假如你是司机,你该如何应对?

(3)假如你是逸夫中学的校长,你又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我出外,书房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书房是我幸福的终站。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幸之说?我交往,书本是我善良的朋友;_______________。生活于善良和真诚的氛围里,哪儿还有不悦之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