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经过半个学期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蓦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经过半个学期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七年级下册语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感受到黄河万丈狂斓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痛的爱国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è而不舍的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邓稼先为国献身的鲜为人知的情怀。

(1)结合语境,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______    克家______    qiè______而不舍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3)下列选项中节选了“鲜”在《新华字典》中的四个义项,文中“鲜为人知”中的“鲜”意思应为______

A.新鲜    B.少    C.鲜美    D.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

(4)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zhì zānɡ 锲 (2)狂斓 狂澜 (3)B (4)【示例】读杨绛的《老王》,我们感受到了老王的质朴与善良。 【解析】试题分析:(1)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臧”不要念成“zàng”。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如“锲”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2)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斓”与“澜”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3)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如“鲜为人知”中的“鲜”意思应为“少”之意。要根据“为人知”的意思来推断“鲜”的词义。 (4)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邓稼先为国献身的鲜为人知的情怀”。句式结构为“读……我们感受到……”。内容要与前两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④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⑥韩愈《晚春》中写花儿珍惜最后的美好春光争芳斗艳,尽显生命本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默写岑参的《逢入京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以“          的奥秘”为题写一篇说明文。要求:①补全题目;②选用合理的说明顺序;③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FAST:望远镜家族的掌门人

何 颖

①如果乘直升机从贵州省平塘县上空飞过,你很有可能会看到一个银白色的“巨锅”架在整个山谷之间,而四周的高山则像支撑“巨锅”的架子。看到这种类似“锅”状物的物体,我们第一反应肯定会觉得它是个信号接收装置。但当我告诉你,它其实是个望远镜,你会不会大吃一惊?

②这个有30个足球场大小的“观天巨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球面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口径达500米。400年前,人类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的口径仅有4.2厘米,FAST的口径是它的12000倍。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FAST的灵敏度提高了近10倍;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了2.25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望远镜家族的掌门人。

③与我们对光学望远镜固有的印象不同,FAST是射电望远镜,它既没有高高竖起的望远镜镜筒,也没有物镜、目镜。FAST由天线和接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天线对射电望远镜来说,就好比是它的眼睛,它的作用相当于光学望远镜中的物镜。它要把微弱的宇宙无线电信号收集起来,再通过一根特制的管子(波导)把收集到的信号传送到接收机中去放大,然后从噪音中分离出有用的信号,并传给后端的计算机记录下来。记录的结果为许多弯曲的曲线,天文学家通过分析这些曲线,就能得到天体送来的各种宇宙信息。

④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到底有多厉害呢?

⑤首先,FAST口径大,看得远。射电望远镜最重要的指标参数就是灵敏度。灵敏度越高,望远镜探测微弱无线电的能力就越强。而要想提高灵敏度,就需要扩大射电望远镜的口径。FAST的口径已达到了世界之最——500米。理论上,FAST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于宇宙的边缘。

⑥其次,FAST拥有灵活自如的“巨眼”。根据FAST的工作原理,当它观测天体时,会随着天体的方位而变化,在其500米的球冠状主动反射面上实时形成一个300米直径的瞬时抛物面,并通过这个300米的抛物面来汇聚电磁波。形象地说,如果把FAST比作一只巨大的眼睛,那么这只“巨眼”的眼球直径就有500米,而负责接收光线的眼珠直径就有300米。FAST就是靠这个巨大灵活的眼珠来汇聚电磁波、观测深空。

⑦第三,毫米精度。FAST的设计目标,是把覆盖30个足球场的信号,聚集在药片大小的空间里,否则,就无法监听到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500米的结构,处处都是头发丝般毫米级的精度要求。用来编织索网的7000多根手臂般粗的钢缆,每一根的加工精度都被控制在1毫米以内;最终500米口径的天线精度是3毫米,每一块小面板的制造精度是1.5毫米。

⑧最后,FAST能够冲出银河系,寻找新星,特别是快速旋转、密度极高的脉冲星。FAST还可能观察到早期宇宙的蛛丝马迹——中性氢云团的运动,掌握星系之间互动的细节,揭秘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类似的道理,FAST还能监听到一些太空有机分子发出的独特电磁波,搜索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和外星生命。

⑨FAST射电望远镜的建成使用,可以将我国空间测控能力由月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边缘,这将为我国火星探测等深空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说明FAST的本领的?FAST有哪些本领?

2.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析第②段中加点字“约”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刘汉杰

①立秋是送走夏天、迎来秋天的节气。作为古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立秋不只表明暑热天气的结束,也预示着收获季节的来临。在宋朝,立秋这一天,宫廷里要把盆栽的梧桐移入大殿内,待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报完毕,梧桐会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围绕着“秋来了”这一节气,古有帝王迎秋的仪式,后世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②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秋有“三候”,分别有3种“候应”:“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礼记·月令》中也有“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的记载。意思是说,立秋这天,凉风吹来;5天之后,降下白色的露水;再过5天,寒蝉开始鸣叫。如果上述3种“候应”不能如期而至,则国家就会出现政令无威严、百姓多患咳喘之疾、大臣们会以力逞强等灾异。

③立秋之后,天气开始变得凉爽,但仍然会有暑热的气候出现。民众称立秋后的这种回热天气为“秋老虎”,也称“秋傻子”。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也说:“土俗又以立秋时之朝夜占凉燠。谚云‘朝立秋,渹飕飕;夜立秋,热吽吽’。自是以后,或有时酷热不可耐者,谓之秋老虎。”民众认为,立秋的时辰与天气的凉热有关:如果早晨立秋,其后的天气会比较凉爽;如果晚上立秋,天气则会比较闷热。

④先秦之时,立秋就已经是古人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据《礼记·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周代天子要举行迎秋的仪式。立秋之前,天子要斋戒;立秋当天,天子亲率僚属到西郊迎秋,祭祀白帝少昊。祭礼过后,天子在朝堂上要赏赐将帅和勇士。

⑤至东汉时,此俗发展成了帝王五郊迎气的祭祀活动。其中,立秋日帝王要迎秋于西郊,祭祀白帝和蓐收。白帝即少昊,是黄帝之子,生于穷桑,主西方之神。蓐收是少昊的辅佐神,又说是少昊之子,是神话传说中的秋神,他左耳盘一条蛇,右肩扛一柄巨斧,驾乘两龙。《山海经》上说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帝王五郊迎气的祭礼在唐宋时期仍有存续,明清以来则废弛不举。

⑥皇家立秋日要迎秋,民间立秋日也要“标秋”。所谓标秋,就是祭祀土地的一种仪式。人们先于家中献瓜果祭祀,继而把纸幡插到田地里,祈求庄稼丰收。在有些地方,田家则干脆备办酒肉在田边祭祀。标秋其实与古人的“春祈秋报”有关。所谓春祈秋报,即在春秋两季祭祀地神,春季祈求风调雨顺,秋季则要报答地功。

⑦立秋之日,民众也占验天气和农事。在北京,若立秋日得雨,则秋田畅茂,谚云“骑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在浙江,“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在江苏,立秋日忌雷,谚云“秋礴碌,损万斛”。民间又有“睁眼秋、闭眼秋”之说,立秋交节气在白天为“睁眼秋”,交节气在晚上则为“闭眼秋”。俗信,睁眼秋兆丰收,闭眼秋主歉收。农谚说:“睁眼秋,收了收;闭眼秋,丢了丢。”

⑧立秋是七月的节气,七月初七又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此时的降雨也被注入了人文色彩。据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时人以七月初六日的雨为“洗车雨”,以初七日的雨为“洒泪雨”。唐代诗人杜牧有《七夕》诗,其中有“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的咏叹。后世民间,也有以初七日降雨为“洗车雨”的。谚云:“七夕不洗车,八月依旧车。”意思是说,如果初七这一天不下雨,八月田必旱,民众就要戽水浇田。

⑨在古人的观念中,梧桐是有灵性的树木。清人陈淏子在《花镜·梧桐》中说:“梧桐清明节开花,如果花不开,岁必大寒。”梧桐树每枝有12片叶子,一边6叶,象征一年12个月。如果当年有闰月,就会多出一片叶子。立秋之时,梧桐树的第一片叶子就会落下,因此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认知,并有了开篇宋朝宫廷里梧桐报秋的礼俗故事。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选文②③段从节候表征、④⑤段_______、⑥段从_________、⑦⑧段从__________四个方面介绍了立秋的相关知识。

2.试分析文章首尾使用的手法及其作用。

3.古人为什么喜欢凭梧桐报秋?

4.选文中介绍的立秋习俗、谚语大多和什么有关?

5.根据本文的知识,解释下列“立秋”谚语里的物候现象。

【材料一】秋旱接伏旱,棉田还得灌。

【材料二】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查看答案

阅读课内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4.为什么“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