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浩劫 萦绕 拙劣 奠定 目(dǔ) (z...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目(dǔ)

(zhì)爱

指(zhāi)

(qiǎngbǎo)

(jiā)锁

 

浩劫(jié) 萦绕(yíng) 拙劣(zhuō) 奠定(diàn) 目dǔ(睹) zhì(挚)爱 指zhāi(摘) qiǎngbǎo(襁褓) jiā(枷)锁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常用汉字的能力。解答这道题,要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书写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到形近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写一个作文片段。

在写议论文时,为了使观点更鲜明,论证更有说服力,我们可采用道理论证。它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如何更好地使用道理论证?(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要仔细分析每句名言背后的特殊含意,将其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2)语言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文过多,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3)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需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如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第三段即运用道理论证法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很有说服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没有“假如”,哪来真知

刘根生

历史上有“杞人忧天”的故事,用以形容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担心。但从科学角度看,它不仅不是庸人自扰,而且还提出了古代天文学领域的一个大问题——天为何掉不下来?几百年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万有引力定律,终于弄清了这个“假如”。由是观之,没有“假如”,何来真知?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说杞人忧天是傻问题,其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这样做中止了探索和发现。当初,“骨诱导功能”欲把无生命的生物材料变成有生命的组织,被称为“怪异想法”,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没有动摇,潜心探索18年终于修成正果,用新型陶瓷仿制骨头植入人体受损部位,诱导断骨自动生长愈合,被誉为“划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事实上,“假如”在没有成为真知之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

“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正成为今天不少人的生存状态。忙、急、快、躁的生活节奏,令“异想”“假如”的空气日渐稀薄。“很勤奋,但缺少想法;会考试,但不会提问”,成为不少学生的写照。科研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目申请也好,立项评审也好,都对“马上成功”更感兴趣。

今人不愿“杞人忧天”,无非是被眼前利益所困。在科研领域中,片面追求高成功率已是个通病。“假如”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势必有损成功率,加之越是“划时代成果”,越需要长时间沉淀和考验,而当前科技项目周期短,要追赶时间进程,“杞人忧天”只能让位于效率优先。于是,不少研究成果沦为功利主义的衍生品,原始创新越加受阻于科研低端化和山寨化趋势。

科学研究是探索和创造,失败具有天然合理性,如果怕失败,研究只会原地踏步。当务之急,是从忙、急、快、躁中解脱出来,不被眼前功利所困。当然,“假如”不是主观臆想,而是从实际出发,在归纳和抽象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已知束缚,提出有待验证的问题,然后深入实践中寻求答案,打开另一个新天地。宽容和激励“假如”,应把握好这个基本点,以免伪科学和妄想干扰了真科学探索。

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求索精神。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离不开实证,没有实证,就没有科学,“假如”也就毫无意义。法拉第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之后,10年间做了无数次实验,才发现和证实了电磁感应背后的规律。有些人或是因为惧怕求证过程耗时费力,或是抵制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学术操守,篡改和修饰数据以证明伪假设,这不仅会大大伤害学术声誉,也为社会埋下了巨大隐患。正因为这样,越要激励“假如”,就越需要严惩造假。

老子有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处理好“有之之利”和“无之之用”的关系,激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精神,人才的苗子才能在肥沃土壤顺利成长为科学巨匠,我们这个科技大国也才能真正崛起为科学强国。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写“杞人忧天”有何作用

3.文中列举张兴栋和法拉第的例子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4.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5.读完全文你认为“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有什么联系试举例阐述。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到结尾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选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4.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不超过20字。

“学做人”与“学知识”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学做人”的同时需要“学知识”,在“学知识”中也别忘了“学做人”。光会做人,没有知识不是“完人”;而光有知识,不会做人,同样也不是“完人”。厚此薄彼是不明智的。一些我们的同龄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学生阶段的问题还不是很明显,但将来走入社会后碰壁之时是不会少的。反之,你将会受益匪浅。可见,“学知识”和“学做人”就如同人的左右臂膀,缺了哪个都是不健全的。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 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不可缺少,而且研究学术也是不可少的。

D.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