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拴在琴凳上的十年 ①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拴在琴凳上的十年

①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琴”这个决定的那年,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和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的存款有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②钢琴被搬回家的场景我还记得。正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的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伙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被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漆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③妈妈像是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④“嗯!”我怯弱地回答。

⑤后来我明白,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是在自己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⑥随着钢琴被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的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个小时,中途只能上厕所一次,喝水一次……

⑦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都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⑧“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⑨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她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的老汽车站,再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在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学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⑩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从寒风里来的母女先暖一暖。夏天闷热,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是到头来也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把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每次回想拴在琴凳上的十年,心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其他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上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把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的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我无比感激童年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以后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我的肢体和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己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1.依据文章内容,填空。

时间               情节                        “我”的心理

4岁半              ① __________________       怯弱

学琴的十年         往返银川学琴                  ②_____________ 

考完业余十级之后   ③ __________________       如释重负

多年后            “我”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       ④ 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结合文章,说说标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的含义。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的句子。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回忆了“我”十年学琴的一些往事,全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B. 文章刻画了一个为了女儿的“兴趣”,辛苦奔波、甘于付出、严厉苛刻的母亲形象,而女儿对母亲始终充满怨恨。

C. “伴随着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说明学琴这件事无论对“我”,还是对妈妈而言,都是很辛苦、很煎熬的一个过程。

D. 文中“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是指妈妈对“我”挣脱了她的束缚,主动放弃“搞钢琴专业”的规划而感到失望。

E. 第⑧段着重描写了从油田小镇到银川那条每周学琴的必经的道路,更好地烘托了“我”学琴路途中的艰辛。

4.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母亲称为“虎妈”。你对“虎妈狼爸现象”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  社会上有些父母被称为“虎妈”“狼爸”,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打骂兼备,常常备着藤条、鸡毛掸子,孩子背不出课文,打!作业做不好,打!不练琴,打!……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受到很多人的指责;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打”出过“一门三北大”的教育奇迹。这种现象被称为“虎妈狼爸现象”。

 

1.(1)①收到钢琴做礼物②辛酸、痛苦③放弃学琴、读普通高中④感激 2.(1)一是强调耗费在学琴上的时间长;二是表达了精力、思想完全被学琴束缚的痛苦;三是我对学琴有一种畏惧和抵触的心理。(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女俩”比作风中飘摇的“两片树叶”,生动地表现了母女俩学琴路途上的艰辛。 3.BD 4.称为“虎妈”的原因:“虎妈”就是那类以打骂方式教育孩子的妈妈,而“我”的妈妈在我学琴时也是以打骂的方式对待我。 看法或感悟: 【示例一】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虎妈狼爸现象”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在孩子尚不能完全自觉自主时,父母监护其成长,采取一些方式促进孩子成才,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有时候也确实是有效果的,但是要注意分寸和尺度,如果使用过激的打骂的教育方式,以至损害其身心健康,是不可取的。 【示例二】“虎妈狼爸现象”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妥当的问题,但透过表象,却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浮躁的社会现象,也是促使父母采取极端教育方式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想改变“虎妈狼爸现象”,需要家庭、社会一起努力。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提炼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文段的事件描述。文章④段写了“我”的怯弱,这一心理是针对③段中,爸妈给我买了钢琴,并要我练琴。自文章⑨段起,详细写了到银川十年练琴的艰辛,写了漫长的路程,路途的风沙,冬天的严寒,及寥寥的欢笑。其中“每次回想栓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一句写出了“我”的感受。文章后面部分写到,因为“我”的手小,所以最终不得不放弃继续学习钢琴。妈妈伤心、失望,此时的我“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文章最后,写了因为会钢琴,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展示。“我”深情感谢妈妈的坚持,“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工智能2.0

①“人工智能AI”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②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潘云鹤说,AI当前正处在转折之际,其技术会升级换代。它将通过跨媒体和各种无人技术更紧密地融入人类生活;通过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和群体智能,拓展、管理和重组人类的知识,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议,在越来越多专门领域的博弈、识别、控制和预测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因此,我们将这样的人工智能称为AI2.0。”

③“30年后的AI2.0必将成为巨人,但是它会在哪些方面展示它与众不同的威力呢?”

④在潘云鹤的构想中,到那个时候,大数据智能的研究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预测经济和市场的走向,前瞻性地创造新产品,进行新投资,确定新政策,从而避免如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库存畸高等问题。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⑤对于人类最关心的话题之一——AI2.0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潘云鹤料想,“AI用于预防医药,已进入发力阶段”。

⑥近年来涌现的各种大型医疗仪器、小型穿戴式设备、大量生理传感器和海量的数字化病历,源源不断地生成人体健康的大数据。将这些大数据汇合、分析、学习和提取,就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在未来,借助人工智能,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或许能得到预防或者阻断。

⑦另一个关于AI的梦想是:人脑和电脑联通。

⑧潘云鹤说,人脑和电脑如能直接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如果一个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中国通史、英汉词典、世界地理、中外法律……可以想象,我们的教育,会因此产生什么样的改变。

⑨AI的能力似乎无可估量。可以想象人类未来与AI共存的种种图景:

⑩当你在街上碰到陌生人时,系统会产生并处理数据,通过AI程序就能知道你对他的印象如何。

在医院里,AI分析X光片的水准比人类医生还要棒,这些智能机器还可以用于癌症等疾病的早期检查,甚至在你尚不知晓的情况下采取防治措施。

一场彻头彻尾的人工智能革命,正真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做出预测: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

于是一个关于AI的终极恐惧,进入人类的集体思想——AI会控制人类吗?

(节选自《读者》,有删减)

1.在潘云鹤的构想中,30年后的AI2.0将在哪些方面展示它的能力?

2.第④段中加点词“到那个时候”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⑥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认为AI会控制人类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缊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选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改)

[注]①瞑:同“眠”。②陂(bēi):堤岸、湖边。③薮(sǒu):湖泽通称。④缊:乱麻绳。⑤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如:______

(2)须其夜艾                艾:______

(3)布大网                阴:______

(4)叹其以诈相笼            笼: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科学技术在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会让我们面对一些诱惑。对它,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辨识能力。为此,学校正在组织“科学技术与青少年成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1)请你设计两个选题。

(2)下面几则材料摘自学校某班讨论会的发言,请你通过分析这些材料,归纳出他们谈论的是什么话题。

同学甲青少年的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同学乙网络的互助性培养出众多“网上雷锋”。国内外关于互联网上紧急救助的动人事例屡见不鲜。前不久报上登载了一则消息:一位职业青年的妻子剖腹产后,手术伤口感染,医院治疗后没有效果,他就在网上发布求救信息。时隔不久,他就收到了来自众多网民的电子邮件,有的是有这方面经历的人,有的是职业医师,还有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专家向他提供解决方法,即使一些门外汉也热情地告诉他可以在哪里获得帮助。后来他根据网友们提供的信息,与医院探讨出治疗方案,解除了他妻子的痛苦。

同学丙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

同学丁网络上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现象也值得人们重视。据调查,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青少年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

他们谈论的话题是:

(3)考试临近,学习越来越紧张,不少家长决定将家中的电脑锁起来,禁止孩子再用电脑。对此孩子们有不同的看法。在与家长沟通中,你认为说话不得体的是

A.爸爸妈妈,我理解你们的苦心,但是,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玩电脑游戏可以使大脑放松,对下一步的学习是有利的呀!还是不要锁电脑吧?

B.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是为了我好,可是你们想过没有,这样做,是不是有些武断?是不是不相信你们的孩子呢?你们把我当贼防范,真是令我太失望了。

C.爸爸妈妈,我理解你们是担心我抵制不了电脑游戏的诱惑。不过,你们应该相信我能科学地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不会拿中考当儿戏的,再说了,有时我也需要上网查找复习资料呀,你们锁了电脑我会很不方便的。你们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D.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是为了我好,担心我抵制不了电脑游戏的诱惑才锁电脑的。不过,我想和你们商量一下,能否在周末给我一点放松的时间呢?我也需要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呀!

 

查看答案

根据《沙乡年鉴》相关内容,完成下面阅读任务单。

《沙乡年鉴》阅读任务单

阅读层次

阅读策略

阅读任务(部分)

阅读记录

检视阅读

略读浏览

依据内容,推断本书取名为“沙乡年鉴”的原因

分析阅读

评价质疑

利奥波德说“所有对这种原始状态的保护都是弄巧成拙”,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本书内容进行阐述。

 

主题阅读

拓展联读

从《沙乡年鉴》走向“自然文学”的主题阅读。阅读《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

/

 

 

 

查看答案

学校为弘扬传统文化举办了一次书画展,其中有一幅丰子恺的画(见下图)特别引人注目。

请欣赏这幅画,并按要求作答。

(1)请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2)请说说你对这幅画主题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