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漫谈桂文化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

漫谈桂文化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 传入。《中国植物志》第 61 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 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 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 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 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 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 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 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 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 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 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 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 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 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 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 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 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 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 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 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1.本文题目为“漫谈桂文化”,那么主要漫谈了哪些“桂文化”呢?请分条列举。

2.选文第③段为什么要引用朱熹、屈原和欧阳修的诗句?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画线部分)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

 

1.(1)桂花的产地;(2)与桂花相关的历史故事;(3)桂花被文人喜爱,写进 佳作,进入课本;(4)桂花的象征意义。 2.引用朱熹的诗句来说明“桂花的观赏价值”,引用屈原的诗句来说明“桂花的食 用价值”,引用欧阳修的诗句来说明古代文人对桂花的喜爱,让诗充满情趣。通过引用三人的诗,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咏桂佳作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增添文章文采,体现 说明文准确性、科学性。 3.(1)赞成。桂花是光荣称号的代名词,并且 2008 年奥运会在桂花的故乡举行, 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因此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可以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 冠”。(2)不赞成。桂花未必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届奥运会已经用了橄榄枝, 我们效仿就缺乏新意。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需要考生去文章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在简要分条概括出答案, 注意答案的完整性。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引用说明方法的作用,需要考生明确引用说明的作用,并且结合文章三位名 人的诗句内容来分析其作用。三方面的作用:对说明对象的意义,增添文章文采,体现说明文准确性、科学性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槲叶落山路,_____。(温庭《商山早行》)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晏殊《浣溪沙》)

(2)请在赵师秀的《约客》和杜牧的《泊秦准》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B.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C. 多助之至.    至:到达。

D.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山不加增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臣以.王吏之攻宋

C. 寡助之.至    杜少府之.任蜀州

D. 困于.心衡于虑    搜于.国中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 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土,国外却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B.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 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C.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 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D. 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却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 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 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B.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最后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C.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第二则从个人事例 说起。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家提出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观点是遏制房价飞速发展的重要结 果之一。

B. 身体因素不仅限制了霍金后期的科研能力,也是他转向科普的一个原因。

C. 现已查明,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电线短路引起的。

D. 如果将烟草税提高 50%,可使烟民减少 4900 万,避免约 1100 万左右的人不因吸烟死亡。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给他提意见的时候,要求他洗耳恭听了,他也点头称是,但转过身,就全忘了。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切都在那瞬间妙手回春了。

C. 校长学识渊博,阅历丰富,他给我们谈心时总是高谈阔论,让我们受益匪浅。

D. 他的学说在当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每个见到他的人都对他肃然起敬。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诀别    喉咙  感概万分   水波粼粼

B. 诺大   清冽   忍俊不禁   鸦雀无声

C. 孱弱   瞻望   头晕目眩   瘦骨嶙峋

D. 荣膺   馈赠   通宵达旦   睡眼惶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