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不重要的军人 ①小玲天天上学,必要经过一个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不重要的军人

①小玲天天上学,必要经过一个军营。他挟着书包儿,连跑带跳不住地走着,走过那营前广场的时候,便把脚步放迟了,看那些兵丁们早操。他们一排儿地站在朝阳之下,那雪亮的枪尖,深黄的军服,映着阳光,十分的鲜明齐整。小玲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喜欢羡慕得了不得,心想:“以后我大了,一定去当兵,我也穿着军服,还要掮着枪,那时我要细细地看枪里的机关,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思想,天天在他脑中旋转。

②这一天他按着往常的规矩,正在场前凝望的时候,忽然觉得有人附着他的肩头,回头一看,只见是看门的那个兵丁,站在他背后,微笑着看着他。小玲有些瑟缩,又不敢走开,兵丁笑问,“小学生,你叫什么?”小玲道,“我叫小玲。”兵丁又问道,“你几岁了?”小玲说,“八岁了。”兵丁忽然呆呆地两手拄着枪,口里自己说道,“我离家的时候,我们的胜儿不也是八岁么?”

③小玲趁着他凝想的时候,慢慢地挪开,数步以外,便飞跑了。回头看时,那兵丁依旧呆立着,如同石像一般。

④晚上放学,又经过营前,那兵丁正在营前坐着,看见他来了,便笑着招手叫他。小玲只得过去了,兵丁叫小玲坐在他的旁边。小玲看他那黧黑的面颜,深沉的目光,却现出极其温蔼的样子,渐渐地也不害怕了,便慢慢伸手去拿他的枪。兵丁笑着递给他。小玲十分地喜欢,低着头只顾玩弄,一会儿抬起头来。那兵丁依旧凝想着,同早晨一样。

⑤以后他们便成了极好的朋友,兵丁又送给小玲一个名字,叫做“胜儿”,小玲也答应了。他早晚经过的时候必去玩枪,那兵丁也必是在营前等着。他们会见了却不多谈话,小玲自己玩着枪,兵丁也只坐在一旁看着他。

⑥小玲终究是个小孩子,过了些时,那笨重的枪也玩得腻了,经过营前的时候,也不去看望他的老朋友了。有时因为那兵丁只管追着他,他觉得厌烦,连看操也不敢看了,远望见那兵丁出来,便急忙走开。

⑦可怜的兵丁!他从此不能有这个娇憨可爱的孩子,和他作伴了。但他有什么权力,叫他再来呢?因为这个假定的胜儿,究竟不是他的儿子。

⑧但是他每日早晚依旧在那里等着,他藏在树后,恐怕惊走了小玲。他远远地看着小玲连跑带跳地来了,又嘻笑着走过了,方才慢慢地转出来,两手拄着枪,望着他的背影,临风洒了几点酸泪——

⑨他几乎天天如此,不知不觉地有好几个月了。

⑩这一天早晨,小玲依旧上学,刚开了街门,忽然门外有一件东西,向着他倒来。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杆小木枪,枪柄上油着红漆,很是好看,上面贴着一条白纸,写着道,“胜儿收玩——爱你的老朋友”。

⑪小玲拿定枪柄,来回地念了几遍,好容易明白了。忽然举着枪,追风似的,向着广场跑去。

⑫这队兵已经开拔了,军营也空了——那时两手拄着枪,站在营前,含泪凝望的,不是那黧黑慈蔼的兵丁,却是娇憨可爱的小玲了。

1.小玲对兵丁的情感经历了起伏,请按提示完成下面填空。

羡慕→__________→友好→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小玲趁着他凝想的时候,慢慢地挪开,数步以外,便飞跑了。

3.文章写的是兵丁与小玲的故事,为什么多次提到“枪”?请作简要分析。

4.题目“一个不重要的军人”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作简要赏析。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刻画了小玲的心理活动,表明小玲对军人的羡慕与好奇,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铺垫作用。

B. 小玲认识了兵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由于小玲年龄小不甚理解兵丁对他的关爱,这令兵丁很伤心。

C. 文章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兵丁深切的爱子之情,令读者感动,却也让读者感到些许无奈。

D. 本文的主人公是小玲,作者用大量的笔墨,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多种描写凸现他娇憨可爱的形象。

 

1.畏惧(害怕)厌烦(讨厌)内疚(期待) 2.运用动作描写,“趁着”“挪开”“飞跑”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刻画出小玲急于逃离兵丁时的机警形象,从而表现他对兵丁畏惧、提防的心理。 3.“枪”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枪”又是兵丁和小玲情感联结的纽带;“枪”也寄托着兵丁对儿子无尽的爱和思念。 4.他是一个岗位不重要、普通平凡的军人,对小玲而言,他也只是一个不重要的外人;但对于胜儿而言,他是父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文章以兵丁的普通、平凡更加衬托出父爱的普遍性、深沉和浓烈,更好的突出了作者对父爱的赞美。 5.D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按情感经历起伏完成填空”,考查的是人物情感的变化,读懂文章,把握情节最为重要,答案:畏惧(害怕) 厌烦(讨厌) 内疚(期待 ) 2.试题分析: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要抓住关键性的动词,分析这些动词对描写人物的作用:“趁着”“挪开”“飞跑”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刻画出小玲急于逃离兵丁时的机警形象,从而表现他对兵丁畏惧、提防的心理。 3.试题分析:简要分析为什么多次提到“枪”?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了解“枪”这一物件在情节中出现的情况,再分析其具体的作用:“枪”贯穿了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枪”又是兵丁和小玲情感联结的纽带;“枪”也寄托着兵丁对儿子无尽的爱和思念。 4.试题分析:题目“一个不重要的军人”的含义,题目的关键词是“不重要”,所以要把 “不重要”在哪答出来。既然这个军人“不重要”,那为啥还要以此为标题?所以他又有重要的一面。答案:他是一个岗位不重要、普通平凡的军人,对小玲而言,他也只是一个不重要的外人;但对于胜儿而言,他是父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文章以兵丁的普通、平凡更加衬托出父爱的普遍性、深沉和浓烈,更好的突出了作者对父爱的赞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  (2)当涉猎____________

(3)吾年七十,___________  (4)盲臣敢戏君乎____________

2.选择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

A. 卿/今当涂掌事    B. 非/复吴下阿蒙

C.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 盲臣/安敢/戏君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4.同是“劝学”比较一下孙权和师旷劝说有何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的生活。

C.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经过一个多月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A.蓦然回首 B.猛然回头),我们发现,七年级下语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感受到黄河万丈狂lán  ①  (A.斓 B.澜)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炽痛的爱国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 (A.钻研 B.钻探)古代典籍时锲而不舍的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感受到邓稼先鲜 ② (A.xiǎn  B.xiān)为人知的背后为国献身情怀;  C 

(1)为文中①拼音选在正确的汉字,根据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处 ____________  ②处___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在文段C处续写一个句子。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课》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都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B.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是臧克家纪念他的老师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所作,文章结构严谨、选材精当,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有感情与音乐美。

C.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是萧红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捕捉老师日常生活琐事,包括饮食起居、会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片段组合的形式烘托出一个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D.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本书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是一部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史事的国别体通史。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4)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

(5)脱我战时袍,____________。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木兰诗》)

(6)_____________________;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木兰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