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甲...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       水尤清(凉)

B. 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         乃记之而(离开)

C. 相与(互相)步于中庭             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

D. 少闲(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盖子)竹柏影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潭中鱼百许头        不知其源

B. 如鸣珮环,心乐      乃记而去

C. 全石为底            其境过清

D. 乃记之去            学不思则罔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 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 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 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1.B 2.B 3.D 【解析】(甲)文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乙)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参考译文: 【甲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 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大约/可以;B.“之”都是代词;C.用/因为;D.表顺承/表转折。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 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①开船,在桥石上一②,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③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④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看戏途中    B. 渔火点点    C. 月夜行船    D. 水乡夜景

2.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 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 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 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作用?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夸张。夸张的手法,写了山的连绵不断特点。

B. 夸张。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船行的速度快。

C. 比喻。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的速度快,衬托出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D. 比喻。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了山的高大、连绵不断的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 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关雎》和《蒹葭》是里面吟咏爱情的名篇,两首诗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即一唱三叹,反复吟咏。

C.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D. 赋、比、兴是《诗经》的重要表现手法,跟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风”指的是各地方的民歌;“雅”是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使我彷徨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B. 2017年“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

C. 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

D. 对于校园暴力事件,我们既要反思发生暴力事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要反思暴力事件发生之前管理者都做了什么?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 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