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明年还种棉花 王生文 连续几个响晴的日子,地里的棉花赶趟儿一般裂开了嘴,炸花天到...

明年还种棉花

王生文

连续几个响晴的日子,地里的棉花赶趟儿一般裂开了嘴,炸花天到了。

桂枝有些急了,踮起脚,不时地往村口望,口里还冒出一句:“怎么还不来呢?”

桂枝是在望连婶,一个异乡的老寡妇。这些年,一到炸花天,连婶就赶来给她家摘棉花,前后十来天,桂枝家像添了一口人。连婶除了下地摘棉花,还帮衬她照顾孩子做些家务。桂枝婆婆去世得早,感情上拿连婶当婆婆看。每到棉花摘得差不多了,连婶也就要走了,五角钱一斤,这是外乡客来旱区摘棉花的行市,桂枝会包零不去尾地跟连婶结算。连婶每次接过钱,都会久久地握着桂枝的手说,姑娘,要不是兰兰念书,我哪会要你这些钱。

就因为知道了连婶的家境,桂枝每年就不雇别人了。好多人家抢着雇年轻妇女,而且还一雇几个,赶着太阳好晒棉花。可桂枝不,三十多亩地就交给连婶一人。连婶是指望她家来雇的,能帮她一把就帮一把。连婶心眼好做事实在,几千斤棉花里寻不出半片叶子。

可是,连婶今年怎么还不来呢?有好几批做雇工的都求上门来了,要不是等连婶,她早答应别人了。桂枝一边在心里急,一边又对自己说还等等吧,就当是还帮连婶最后一年,明年说什么也不种棉花了。

其实,自从去年村里有了第一台玉米收割机,桂枝就不想种棉花了。种玉米方便,机械收割,田边过秤,利利索索,不像种棉花那样时间拖得长。那天,跟连婶结过账,照例把连婶送到村口,桂枝想再不说就没有机会了,便鼓起勇气,说,连婶,种棉花可真麻烦,又累人,要不是遇上你,我早就改种玉米了。

谁知连婶说,麻烦什么,不就是摘棉花吗?婶这双手只会摘棉花,就是手脚慢了点,只要姑娘不嫌弃……

哪里的话,这些年多亏了婶。

姑娘,亏不亏的,婶心里有数。明年一进炸花天,婶还来给你家摘棉花。

话说到这个份上,桂枝也不好把话再往回拉,只得顺着说,那好,明年我就还种一年棉花……

到底还是把连婶盼来了。一年不见,桂枝感觉连婶脸上的沟壑比去年细密了些,再有一个变化是连婶用上了手机。不等桂枝开口,连婶连连说来迟了,来迟了,是那种道歉的口气。接下来的几天里,露水还没干连婶就急着下地,而每次回来天都擦黑了,桂枝便劝她慢慢摘不要太累了自己,连婶口里应承,却还是那样早出晚归。每晚收拾完,连婶的手机准会按时响起,她掩上门去接电话,一接就是半天。桂枝看在眼里,笑了,心里说还保密呢。

这天晚上,连婶的手机又响了,也许是疏忽忘了掩上门,让从门前经过的桂枝听了个真真切切,再赶紧也要四天……

你不要再催了,说什么也要帮你桂枝姐把今年的棉花摘完……

难怪连婶这么赶紧的,原来是兰兰在催她回家。桂枝等连婶接完电话,走进房间,对她说,婶,家里有事,你怎么不跟我说呢?

连婶没想到桂枝听见了她的电话,见瞒不住了,只好如实说,婶是从城里偷着出来的……

桂枝既惊又喜,婶,你进城了?

可不是,跟兰兰他们住一起了。没曾想,兰兰怀上了,闹什么反应……

婶,照顾兰兰这可是大事,你偷偷跑出来干什么?

去年答应了你的,婶能不来吗?再说,又一年没见你们一家了……

这回,桂枝是酸在眼睛里,泪水差点儿溢了出来。她侧过脸去,抹了一把,不由分说就动手给连婶收拾包裹,她决计明天一早就让连婶回城去。

账,当晚就结算了,这次的零头有些大,连婶要除掉,桂枝却仍要往整里包。连婶认真了,说,兰兰和女婿都有出息,这次就依了你婶吧。

第二天早晨,桂枝送连婶去搭车。快到村口时,连婶站住了,拉过桂枝的手,说,姑娘,明年你家种玉米吧。

可是,婶……

可是什么?

种棉花的收入还是要高些……

连婶呵呵一笑,姑娘,明年一添外孙,婶的手脚就被捆住了,恐怕偷都偷不出来了。

往下桂枝不知再说什么了,但是,一个想法却是那样不可阻挡地冒了出来,那就是明年还种棉花。

1.赏析文章开头“连续几个响晴的日子,地里的棉花赶趟儿一般裂开了嘴,炸花天到了”,有什么作用?

2.第③节到第⑩节是小说的补叙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段落交代了哪些内容?

3.小说中的连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什么作用。

 

1.运用景物描写和拟人的修辞,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棉花炸花天的形态,渲染了一种成熟丰收的氛围,烘托了桂枝内心丰收的喜悦和盼望连婶来的焦急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桂枝急切盼望连婶来摘棉花做铺垫。 2.交代了桂枝急切盼望连婶来家的原因;写出了连婶在桂枝心中的形象;桂枝去年准备不种棉花,最后今年还是种了棉花的原因;表现了桂枝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3.①连婶是一个讲诚信、重情义的人。连婶去年说过还来摘棉花,今年女儿怀孕有反应需要她照顾,但她还是兑现承诺偷偷跑出来为桂枝家摘棉花,而且把桂枝当闺女,关心体贴照顾有加。②连婶是一个能吃苦耐劳的人。连婶多年来一个人承包三十多亩地的棉花采摘,起早贪黑,前后十来天就完成了。③连婶是一个做事实在、善良的人。连婶摘的几千斤棉花里找不出半片叶子;不仅摘棉花而且帮衬着照顾孩子做些家务。 4.有点题的作用;明年还种棉花的结果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桂枝的这种想法是她渴望再见连婶的表现。 【解析】 1.此题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了怎样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什么样情感、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连续几个响晴的日子”是环境描写,“地里的棉花赶趟儿一般裂开了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棉花炸花天的形态,烘托了桂枝内心丰收的喜悦和盼望连婶来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写桂枝急切盼望连婶来摘棉花做铺垫。 2.此题考查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从人物、事件方面考虑,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分析这几段文字可知,补叙部分交代了桂枝急切盼望连婶来家的原因;写出了连婶在桂枝心中的形象;点明了桂枝去年准备不种棉花,最后今年还是种了棉花的原因。 3.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应做到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从连婶去年说过还来摘棉花,今年女儿怀孕有反应需要她照顾,但她还是兑现承诺偷偷跑出来为桂枝家摘棉花,而且把桂枝当闺女,关心体贴照顾有加,可知连婶是一个讲诚信、重情义的人;从连婶多年来一个人承包三十多亩地的棉花采摘,起早贪黑,前后十来天就完成了,可知连婶是一个能吃苦耐劳的人;从连婶摘的几千斤棉花里找不出半片叶子,不仅摘棉花而且帮衬着照顾孩子做些家务,可知连婶是一个做事实在、善良的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让善念之花常开不败(人民论坛)

①行走于人生旅途,一个人总要面临诸多选择。有时候,决定经过了充分酝酿;有时候,摇摆常在一念之间。古人云,“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关键时刻如何管控好自己的念头,可谓人生的重要课题。

②据载,包拯在离任端州时,老百姓为表达感激送上一方端砚;包拯发现后,将砚抛入江中以示还于端州。“包公掷砚”,丢掉的虽是一物,摈弃的何尝不是心中“恶念”。古人云,“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与行的辩证关系既关乎思想修养,又在关键时刻考验“念头”。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心有所向,则身有所行;心有所守,则行有所规。如包拯者,长期坚持修养身心、守定清廉,在任何形式的“端砚”考验面前,就都能生发“善念”,而不为所动所诱。

③事实正是这样,一念之善,源于长期的守善;一念之恶,源于长时的趋恶。观察一些落马贪官的案例,他们之所以步入歧途,往往根源于心念放松、信念消散,更在于任由平时小错“积”成大祸。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不自律,一路履历造假欺瞒组织;一些干部平日里遇事不顾公义,自觉有损利益,就会计较没完;还有一些同志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淡漠,甚至跟组织讨价还价,何谈能“顶得上”?“君子检身,常若有过”,倘若能够在生活里、日常中善于勤于修葺自己的思想园地,这“一念”就不会因时光流转而变化,就能做到正能压邪、善会驱恶。

④当然,守持善念并非一劳永逸,需要经常自察、自省、自检。为政者更应该时常扪心自问“为何而从政?”否则,很容易忘记初心、纵容歪念,甚至可能因一念之差,开启向恶的大门。“第一书记”沈浩曾经被朋友“埋怨”,“怎么会到小岗,去哪儿都比小岗强”,他则问自己,“既然来了,还后悔吗?要退缩吗?绝不!”正是这种心念,才让他带领小岗村翻开了干事创业的新篇章,不愧为“人民的好村官”。党员干部就该反复思量:是否只有“官念”,而淡忘了为民的宗旨?是否只藏“财念”,而贪图富贵、安逸享乐?是否存有“权念”,而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如何多些“民念”,为百姓谋福祉,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身”由“心”定,“行”因“念”起,而事在人为,只有时刻把自己摆进去,真心为民、实心做事,才能让善念之花常开不败。

⑤古语云,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古人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人更应注重身心修为、自我约束。“吾日三省吾身”,洗礼心灵、涤荡灵魂,内正其心、外正其行,才能严以修身、廉洁自律,不断塑造自我。“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由内向外都纯粹、干净的人,才可最终抵达“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境界。

⑥“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校准价值坐标,坚定理想信念,守望心中的绿洲,就不难守住风清气正的精神家园。

1.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⑥段划线句“一念收敛,则万善来同;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①笳:代指号角。②投笔吏: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后投笔从戎被封定远侯。③请长缨:终军求汉武帝赐他长绳,俘虏南越王时用。缨:绳子。

1.《望蓟门》紧扣“___”字,描写诗人在边地的见闻;尾联表达了作者___的情感。

2.结合诗歌的前两联,分析“客心惊”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①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②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③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戚,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殊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帝欲召用瑞,执政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简忠介。

1.下面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B.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C.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D.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海瑞为政清廉,都御史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非常简陋,让都御史非常恼怒,但也只能收敛威风离开。

B. 明世宗在位时间很久了,不上朝处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阻止,反而迎其所好,只有海瑞独自上疏,却惹得皇帝大怒。

C. 海瑞巡视应天府,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污的人全都自动离职而去,那些有权势的也将自家朱漆的大门涂成青色。

D. 海瑞推行政令雷厉风行,以致有能力的豪强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而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中不时有被诬陷和冤枉的。

3.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

(1)老仆蔬自给  艺:______     (2)尝人曰    语:______

(3)欲召用瑞  数:______     (4)执政沮之  阴: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

 

查看答案

(1)下列关于名著的情节和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

B.《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浙江桐乡人,以他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领域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C.《西游记》中陷空山无底洞里老鼠精变化成女子掳唐僧强逼成亲,孙悟空调查得知老鼠精是李天王义女,上天庭告状,李天王把鼠精押回天庭发落。

D.《水浒传》中鲁智深原名鲁达,是经略的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指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因不满方丈,醉打山门,毁坏金刚,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后院。

(2) ①“兄弟”是《水浒》中令人动情的两个字。根据下列内容分别选择正确的一项。

(甲)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_______

(乙)对四家邻舍道:“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却才甚是惊吓了高邻。……”_______

(丙)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洒泪,拜别了宋江下船。_______

A.武松  B.李逵     C.鲁智深

②就以上三个人物任选一个分析其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手机综合症”是一种病,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防止孩子不玩手机。

B. 互联网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互相交流的新型媒体,它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C. “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D. “组队读书”能改变阅读浅层次、碎片化的现状,让人们学会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