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日光下____________      ⑵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

⑶不可久____________      ⑷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    )

A. 第①段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里的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B. 第②段中“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C.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而郦道元的《三峡》则多注重对景物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

D. 选文第③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4.结合下面的背景材料,谈谈文中划线句所表现的作者的复杂情感。

背景材料: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蓝田尉、监察御史等官,因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变法失败,而遭排挤、受迫害,被贬谪到永州(今湖南零陵)作司马,此文正是他“永州八记”里的第四篇。

 

1.穿透轻快敏捷的样子停留像狗牙那样 2.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3.D 4.文中所描绘的环境幽深冷寂,这是作者寓情于景的结果,正是作者遭贬后处境与心境的写照,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解析】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填空

⑴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⑵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式微》)

⑶山高月小,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后赤壁赋》)

__________________ ,在城阙兮。          (《诗经·子衿》)

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⑹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格调高远,表示友谊不受时空阻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用夸张和对偶手法描写洞庭美景,备受后人赞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实践活动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材料二: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一般在7月7日至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准,也是入夏后的第五个节气。在汉语里,暑为热,小暑即小热,此时暑热之气尚未达到极致,因此得名“小暑”。小暑节令中有很多特定的习俗,比如:祀灶、祭祀、过小年、封斋、晒伏、舐牛、吃藕、食新、吃屠羊、吃伏面……这些风俗不仅有农耕民族的无奈,而且更多具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材料三:①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之一。②剪纸是用剪刀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③剪纸图案多样,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④以剪刻、镂空为主要技法,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⑤从古至今,剪纸艺术几乎遍及我国城乡,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1)明代有一秀才,某日夜宿山中,次日晨起,见茅屋上一片白霜,随口吟出上联,此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时成为绝对。若干年后,才有人对出下联:“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请根据提示补出上联。

昨夜________茅屋如_____,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2)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材料二的主要内容。(限15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提示,填出节气名称或节气的时间。

公历2月4日(或3日、5日),是______(节气),清明节是公历_________(时间)

(4)老手艺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根据材料三,写一段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剪纸”特点的说明性文字。(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⑴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翻译了罗曼•罗兰的______________。傅雷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两个孩子:___________——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

⑵回顾初中两年的语文学习经历,阅读名著让我们获益良多。请你将《傅雷家书》的内容简要介绍给刚刚升入初中的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结合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两句,使之构成排比句。

古诗词中,人的手真是具有难以言说的魅力,那一双手创造着大千世界,也传递着真情实感。那一双手,缝过游子临行的衣衫;那一双手,剪断过巴山孤寂的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所读到的深深浅浅,所想到的远远近近,几乎都和我们灵动的手相关联。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按内容体制分为“赋、比、兴”,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二者合称“诗六义”。

B. 《社戏》一文记叙了鲁迅和他儿时的伙伴双喜、阿发等一起钓虾、看戏、偷罗汉豆等有趣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伙伴美好情谊的眷恋。

C. 《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作者张潮。本文赞美了刻舟者的精湛技艺,同时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D.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