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竹中窥落日。 (吴均《山中杂诗》) (...

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竹中窥落日。  (吴均《山中杂诗》)

(2)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青青子衿________。   (《诗经·郑风·子衿》)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莺歌燕舞”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我国古诗词,不仅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气度神韵,更包含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符码。请你写出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古诗词名句:“________________。”(连续的两句)

 

山际见来烟 醉翁之意不在酒 悠悠我心 一蓑烟雨任平生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醉、悠、蓑、莺、啄、汗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文字。

回望人类的足迹,那些在探suǒ_____的漫漫长夜中的星辰,那些展示人的伟大的灵魂,那些使人高贵的人,他们的光huī_____无不照耀着今天,照亮了我们。那些群星之灿的美丽思想,那种连萤火虫也要发射生命之光的自尊jué____强,无不感动着我们,遥指着未来。

 

查看答案

一位老僧为了选拔理想的衣钵传人而设计了一道非常奇妙的“考题”。他对他的一胖一瘦两个得意门生说:“去找一片你们最满意的树叶回来。”结果,胖和尚很快就回来了,递给老僧一片树叶,并说:“这一片树叶虽不完美,但却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树叶。”而瘦和尚很晚才回来,两手空空,对老僧说:“我见到的树叶很多,但没有一片是完美的,所以没有一片是我最满意的。”

阅读上面的材料,请以“完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绳子那头

李少龙

①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一幢楼房的六楼的窗户外,有一根绳子,下头吊着一个人——他是我父亲,一个空调修理工。

②暑假的一天,闷热的天气实在使人感觉无聊,我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出发前,父亲专门去买了一瓶廉价的防晒油,在我身上抹了个遍,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到了雇主家里,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麻袋中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了,孩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了。”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⑤站在窗户边,一股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特别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一声:“手套!”

⑦母亲慢慢递下一副粗糙的手套。

⑧“这么热的天还要戴手套?”“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⑨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一坠,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住绳子。

⑩绳子那头传来一阵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

“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

绳子那头喊了声:“拉我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

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他的皮肤黢黑,长年累月,恶毒的太阳光已经侵蚀了他健康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岁月啊,你过早地催老了我的父亲!

一会儿,雇主拿来一个冰糕送给正在干活儿的父亲,父亲接过冰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冰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我。

“天儿热,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冰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冰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

父亲又要下去了,我慢慢地放着绳子,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我紧紧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那个伟大的人。

1.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

3.请结合上下文,写出第段中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父亲和“我”怎样的心理。

4.请赏析文章第段中的画线句。

 

查看答案

 

月光今照菊花台

①国学和周杰伦,两者搭界吗?

②从歌曲《菊花台》可见一斑,几百字的歌词中,处处凝结中国元素,“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而另一曲《青花瓷》,则是一幅江南泼墨山水画,“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犹如绣花针落地”。回首周杰伦的成名作,《东风破》《将军》《本草纲目》《发如雪》,大半与古中国的意象有关。他以“马钱子、决明子、苍耳子”做引,以“牡丹、宣纸、宋体字”入画,追问着“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吐字不清,又郑重其事,以最时髦的方式“复原”了旧河山。

③由此引发的潮流,令人惊叹。很多年轻人,之前对国学漠然视之,“所谓中国风,不就是画着脸谱的戏曲唱腔,孔孟之道,太极八卦,四书五经,或一套刚猛的少林拳吗?”可因为周杰伦,他们爱上了国学,发现了流行音乐深藏的“五千年的精髓和传承”。而2009年初在成都举行的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试中,干脆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有什么语法错误?”

④不仅是周董。流行偶像林俊杰的《曹操》,胡彦斌的《诀别诗》,无一走的不是“复古路线”。台上轻轻唱,台下高声和。都是年轻的面孔,眼神稚嫩而投入,叫你动容。

⑤是好是坏?争论者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媚俗”,把“国学”低俗化了。另一派则认为“刚刚好”,“阳春白雪”早就该和“下里巴人”联姻,青少年不感冒,国学怎么可能兴旺得起来?对这个问题,方文山这么看:“自五四运动词诗彻底分家后,新诗基本上已经成为纯文学的一员,极少与旋律产生互动。而歌词则完全依附于音乐发展,词意不再讲究文学性。这次将歌词知识化的举动,应该是流行歌词首度对国学领域作较为整体的显著贡献吧!”

⑥在内地,长期以来国学与流行音乐,被有意无意地分隔。一个居庙堂之高,一个处江湖之远。其实,如今高高在上的《诗经》也曾是“歌集”。古代的高人雅士,从不讳言“诗”可以“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柳永的《雨霖铃》,都是写来唱的,传播得越远越成功,至于“凡有饮水处,皆能歌柳词”,简直就是最高的赞美了。而近现代,1915年李叔同写下著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哀而不伤,一时传唱。但它也是古典“诗歌”的“绝唱”。1926年,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摩登的意象开始替代“长亭”“古道”走上“歌”的殿堂。

⑦在内地,一沉默便近90年。而在香港、台湾,一直“文脉未绝”。古典诗词与流行文化的分野,没那么大,二者互相嵌入,彼此滋养,焕发勃勃生机。著名华语作家金庸、梁羽生、琼瑶,很多时候直接以词牌名标注小说的章回。

⑧对此,内地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积极思忖如何让国学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教育部一位分管语言文字的司长曾表示:“现在有些地方诵读国学经典要求学生穿古装,甚至手拿戒尺摇头晃脑,太拘于形式了。我们正考虑把经典国学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让中小学生传唱,这样做是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⑨秦时明月汉时关,月光今照菊花台。古老庄重的国学,要善于借力时尚轻便的方式做好传播。要知道,年轻人喜欢素坯为胎的青花瓷瓶,也喜欢瓶身上花纹曼妙的牡丹花。

1.仔细阅读下列选项,找出符合文意的一项(  )

A. 作者认为,周杰伦之所以受年轻人追捧,完全是他的歌词吸引人。

B. 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试中,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表明在批判周杰伦的歌词。

C. 专家认为,国学没落主要是因为教育者太拘泥于形式了。

D. 流行歌曲对国学领域的显著贡献是把音乐旋律与词意的文学性结合在了一起。

2.联系全文说说《菊花台》等“中国风”歌曲中包含哪些“中国元素”。

3.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为什么当今很多年轻人对国学没有兴趣,甚至“漠然视之”。

4.联系全文,简述标题“月光今照菊花台”的含义。

5.读了本文,请围绕“国学与时尚”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作者展开讨论。

 

查看答案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人不独其亲__________________

(2)余人各复至其家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货恶其弃地也

A. 是与亮情好日密    B.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C.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    D. 所恶有甚死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什么特点?请答出一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