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珅 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笞之。奴曰:“敢笞 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 坐耶!”九衢①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②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

上③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 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④。”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 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 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 忧!”

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②筇(qió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子。③上:指 唐太宗。④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卒曳下奴         丈夫之冠也,父

B. 先生大怒         曾其所不能

C. 先生文章一时     益高

D. 大理少卿       乃拜亚夫中尉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B.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C.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D.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2)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4.选文中的谢御使和戴胄在为官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1.D 2.B 3.①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 ②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的依据 4.两人都是忠诚正直,不畏权贵;忠于职守,敢于执法的人。谢御史不惧威胁,痛打飞扬跋扈 的和珅宠奴、焚烧和珅的车辆;戴胄敢于向唐太宗直言进谏,要求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 官员,而不是凭君王一时的喜怒来决断事情。 【解析】选自《书谢御史》 作者:吴敏树 年代:清 参考译文:谢御史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权,权势很张狂。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车马(来)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这个奴仆说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 谢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很闻名,他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全天下的人都传扬称道“烧车御史”的名号。和珅被诛杀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世。谢先生喝酒作诗,名气愈来愈大。 皇上(唐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皇上认为举荐入选的官吏中,多有伪造资历者,下令这些人坦白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伪造资历而未自首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只管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皇上的命令多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公布于众,取大信于民众的根据。皇上痛恨选拔的人当中有伪造资历的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D项:担任,做;A项:命令/教导;B项:更加/增加;C项:闻名,动词/名气,名词。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们的地球正在变暗?

(1)作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初级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深刻地影响着大气、水循环以及生态 系统。有研究认为,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太阳辐射出现下降趋势,即 所谓“全球变暗”现象。

(2)早在 1989 年,地球物理学家阿特苏姆·奥姆拉就提出了“地球变暗”猜想;1992 年, 同是搞地球物理研究的斯坦希尔和穆雷希特在一份科学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地球变暗”的理 论。他们发现,上世纪 50 年代以色列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能量,与 90 年代相比竟存在着惊人 差距,其下降幅度高达 22%。他们查找了世界各地关于地表接收太阳能量的记录,结果都发 现了类.似.现.象.。上世纪 50 至 90 年代,美国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能量下降了 10%,前苏联地区 的降幅则高达 30%。就全球范围而言,太阳能每 10 年便降低 1%–2%。

(3)2005 年,马丁·威尔德在《科学》杂志发表的题为“从变暗到变亮:地面太阳辐射的

年代际变化”的文章称,自从 1990 年开始,持续数十年的“全球变暗”过程宣告结束,地球 表面日趋明亮。所谓的明亮是指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越来越多,随着阳光而来的当然是更 多的热量,这一现象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上世纪 90 年代末全球温度创下历史记录的原因。 这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4)地球变暗、变亮的原因很可能是复杂的,有科学家认为,地球阳光量减少是因为大气 层中的浮质和其他微粒增加所致。云中的小水滴在微粒周围凝结在一起,导致云中含有更多 的小水滴,这些小水滴会把更多的阳光反射回太空中。“尽管还很难分辨气候本身对全球变 暗的影响程度,但工业污染无疑是造成全球变暗的关键因素。”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 究所研究员杨永辉在不久前完成的研究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出于获得资料方便的考虑,杨 永辉所带领的研究小组选择“日照时数”代表太阳辐射的强度,而所谓日照时数,就是一天 内一个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强度大于或等于 120 瓦/平方米的时间长度。研究小组分析了我国 38 个城市的日照时数和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关系,结果发现在 API≦80 的城市,日照时数 在 2000 年以后较上世纪 60 年代下降了 0.8 小时/天;而在平均 API>80 的城市,日照时数则

下降了 1.0 小时/天。由此可见,我国日照时数的减少很大程度上可由空气污染的增加来解释。 (5)地球变暗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现象,科学家认为,这样的变化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麻烦。 (6)有科学家担心,若是阳光不能充分照射海洋,全球降雨分布会受到严重干扰。有迹象

表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旱灾,原因可能正在于此.。还有人担心,日照 持续偏少容易使人患上抑郁症。这是由于褪黑激素分泌增加,人体细胞就会“偷懒”,心情 自然就易低沉消极。有医师说,每逢阴天下雨,来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比平时要多出 20%左 右。

(7)全球变暗、变亮是国际热点问题之一,变暗、变亮的原因和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需 要观测更多的相关变量和更长序列的资料,以及利用数值模式做进一步的研究。

1.本文围绕“全球变暗”现象,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1)结果都发现了类.似.现.象.。 (2)原因可能正在于此.。

3.“尽管还很难分辨气候本身对全球变暗的影响程度,但工业污染无疑是造成全球变暗的 关键因素。”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文章第(4)段的内容简要回答。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2)(3)两段列举了大量的研究数据,有力地说明了自上世纪 50 年代至今,地球的 所有地区一直在变暗。

B. “他们查找了世界各地关于地表接收太阳能量的记录”中的“世界各地”一词,表 明“地球变暗”理论有一定可信度。

C. 云中的小水滴会凝结在微粒周围,微粒增加导致云中含有更多小水滴,这样一来被 反射回太空的阳光就更多了。

D. 文章第(6)引用医生提供的材料,说明心理患者的发病率增加就是天气造成的,从而 证实科学家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印花床单

马红丽

(1)床头柜里静静躺着一张褪了色的印花单,粉色底的面料上蔓延着一朵朵淡淡的小碎 花。打我记事儿起,那件床单时不时就晾干在衣架上,然后带着要溢出来的阳光味道捧在母亲 的手心里。许久,母亲才小心翼翼地把床单叠得平平整整,转身轻轻推开那扇掉了些许红漆的 柜门,用一方布包好,才缩回关上门的手。我一直不明白,不就一张床单吗?母亲为何如此拿它 当宝贝?

(2)那是个夏天,我家西面的老围墙,不堪雨水的浸泡,还没撑到天放晴,就倒成一堆破砖 烂瓦。幸好,我们都在屋里,只听到那面破旧墙留给天地最后一声暮钟般的痛吟后倒地不起。 屋子里的父亲,听到响声开门看了一眼,回头落座,掏出皱皱巴巴的烟盒,在盒里终于摸出仅剩 的最后一根烟。父亲是不怎么吸烟的,看他眉头紧锁,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肯定要做什么重 大决定了。

(3)晚上吃完饭,母亲,弟弟和我,围坐在一起等着父亲白天时的思索能有一个答案。

(4)“得盖房子了,院子地势低,本来就积水,再加上这阴雨不断,围墙根基不稳,不管对大 人还是小孩都太危险了。”说完,父亲看着母亲,那眼神分明就想得到她的支持。母亲点点 头:“是啊,盖房子确实是个紧迫的事,就算没这雨,我们也应该想想了,娃娃都长大了,不该再 一家四口挤在一张床上了,这个事我同意,可……”母亲欲言又止。

(5)父亲知道母亲所担心的是什么。“钱这个事你别担心,有我呢,办法总比困难多。” 亲轻轻地拍了拍母亲,我看到母亲眼里多了一道光,温和而又坚强,充满力量。

(6)就这样,在钢材、物料价格逆天的那个夏末,父亲口中的房子从工匠手里的图纸变成清 晰有轮廓的实体混泥土模型。那期间,我只记得,很多个月亮忽明忽暗的夜里,母亲和父亲去一 里多路外的河坝灌水,装在那辆工龄已久的农车上。父亲拼命拉车被磨得红肿的肩膀,母亲埋 头双手推车的瘦小身躯,还有农车上传来的嘎吱嘎吱,都是那个夏夜里最惹人心疼的记忆。历 经好几个月,新房子终于落成。

(7)冬天搬房子,挑选好了日子,我们一家便欢快地开始往车上搬东西。那件大立柜成了 “庞然大物”,一动不动。于是母亲决定拿出一部分不能穿的衣物,给柜子减减重。母亲每整 理一件,还给我们讲讲其中的故事,说着,我看见母亲拿出那张印花床单。好奇心涌了上来: “妈,为什么这么多年这张床单你一直放在柜子里啊?你看,多旧啊,小碎花都老了。”我指着 床单边上那朵有淡淡墨迹的小黑花。母亲摇摇头“这可不能扔啊。”于是,母亲的脑海开始一 帧一帧放着电影。

(8)父母亲是八十年代末结婚的,那时候,父亲家很穷,母亲选择了父亲,也意味着选择了 父亲的家境。母亲不是那种好吃懒做的人,生完我坐月子没几天,就下地干活了。后来母亲身 上的病根,也是因为月子时休息不好埋下的。母亲说,只要和父亲和我们在一起,她就觉得不 苦。我一岁那年,父亲从煤矿回来的那个晚上,从挎包掏出一个塑料袋,放在床头,母亲打开一 看,是印着白花的粉色床单,就是现在母亲手里的印花床单,母亲说这是父亲送给她的第一份 礼物。九十年代的父亲还不懂什么叫浪漫,只知道母亲喜欢粉色的物件。

(9)母亲一直舍不得铺在床上,她说要照顾小孩子,浅色床单太容易脏了。直到父母重新安 家那天,印花床单随着我们一家挪到了第一处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

(10)住上新房的那晚,母亲特意拿出那张印花床单铺在床上,四角平了又平,生怕一不小 心弄出褶皱。

(11)回过头再看看那张印花床单,忽然觉得它是有生命力的。就如同父亲和母亲,坚韧向 上,从不向生活妥协。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2.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只听到那面破旧墙留给天地最后一声暮.钟.般.的.痛.吟.后倒地不起。(请品析加点语言) (2)父亲轻轻地拍了拍母亲,我看到母亲眼里多了一.道.光.,温和而又坚强,充满力量。(请

指出“一道光”的具体含义)

3.文章开头写 “许久,母亲才小心翼翼地把床单叠得平平整整,转身轻轻推开那扇掉了些 许红漆的柜门,用一方布包好,才缩回关上门的手。”请结合文章简析这句话的作用。

4.文章末段说“回过头再看看那张印花床单,忽然觉得它是有生命力的”,结合文章谈谈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说话是一门艺术,请在横线处填上一句话,化解尴尬。 (1)朋友们为小王庆贺生日,小明却将小王的生日说小了一岁,小王说:“________” (2)激烈的班级讨论会上,小李发现自己衣服上沾染了一大片墨迹,同学们也发现了,小

李说:“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自然风情和民俗风情各有各的魅力。回忆一、二单元所学课文,选择其中一篇,仿照 示例说说这篇课文的魅力。

(示例):鲁迅的《社戏》,那“离海不远”“极偏僻”的小村庄——平桥村,宛如陶 渊明笔下的“桃源”,到处弥漫着真诚、朴实的原始民风,景美,人美,人情更美。

(2)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

——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 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①这是________(填人名)写给儿子________(填人名)的一封信。

②这封信的主题是什么?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青青子衿,________。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

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孟浩然“________,波撼岳阳城”一句与王维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 同工之妙,八百里洞庭不仅宏大磅礴,而且充满活力。

⑤网络时代,我们缩短了地域之间的差距,实现了“______”式的便捷,可若没有 “____”般将心比心的心意相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依旧遥远。(请选用王勃《送杜少 府之任蜀州》中的句子填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