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

1.下列对乙文画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B. 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C. 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D. 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B. 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猖蹶:失败

C. 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照顾。

D.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日:每天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凡三往,乃见”、“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句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王以为若其父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两句中的“若”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B. 两段选文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

C. 刘备善于听从他人意见,以诚心求得人才,终成就三国鼎立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从他人意见,最终兵败。

D.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件事“三顾茅庐”和“长平之战”在两段选文中仅以“凡三往”“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就概括了,这是因为这两件事本身与突出两篇传记的主人公的性格关系不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要略写。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C 3.B 4.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向天下伸张正义。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 “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B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译为:“赵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 2.试题分析:C项解释错误。“将军宜枉驾顾之”的“顾”:拜访。 3.试题分析:B项“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说法有误。这是正面描写括母的仁智。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度”“信”“将”等字词的翻译。 “欲信大义于天下”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崖缝中长出了一棵小松树,它渴望着早一天长成一棵大树。于是,它一边紧紧地抓住岩石,把根深深地扎入崖层里;一边巧妙地承接阳光雨露,慢慢的,小松树长高了,长出了崖逢,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

小松树的经历应该给了成长中的我们感悟和思考。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2018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全市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我校“文博社团”准备在这一天参观博物馆。

1.当天,社团成员选择了三个主题博物馆,分组体验主题文化活动。你作为一名社团成员,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开展活动,请你写出三个方面的活动目的和活动安排。

2.体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很兴奋。他们收集了丰富的材料(见链接),发出了“做博物馆忠实粉丝”的倡议。请你拟出一份倡议书,从走进博物馆的现实意义,呼吁更多的师生走进博物馆。

新闻链接:

新闻摘录:沪上125家博物馆中,已有96家全年免费开放。

市民日常文化休闲地选择率:

电影院/剧院     图书馆/ 书店     博物馆 /展览馆

百分比:     51.6        16.8          11.7

作家视角:在法国,最让我吃惊和感动的是,小小孩成了个博物馆的主角......多数情况下,孩子们进去便席地而坐,听讲,宛如上课。(舒乙《这么小就进了博物馆》)

观众留言:一次触摸文明的穿越之旅。   文物并不冰冷,她带着历史的温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半升葫芦

⑴中年,像个躬身的逗号,一如母亲赐我的这只葫芦。

⑵我跟母亲说,想去看看西湖,最好带上葫芦,把半生积压的苦楚都倒干净,回来好有个新……话还没说完,71岁的母亲立刻心领神会,点头应允。

⑶8岁那年,父亲开着那辆六轮拖拉机,从老家的悬崖上,直接开进了血染的夕阳。当时,我正在打谷场上与一群小伙伴滚铁环。等我跌跌撞撞爬到崖上,母亲已哭成一个湿漉漉的泪人。母亲把她半生的热血哭成了一片汪洋,那时,我开始惊惧水,惊惧带有体温的水,眼前仿佛有一片湖,淹没了我的父亲,又想拽走我的母亲。

⑷关于水的黑色记忆,一直刺痛着我的童年。以至于母亲怕老家到处分布的堰塘夺走我,葫芦成熟时节,便专门给我做了一个祈福的葫芦,掏心、晒干后,一葫芦水刚好放了母亲盛米的米斗半升,于是,这个葫芦就叫“半升葫芦”。

⑸有葫芦庇护,我中考那年,超30多分顺利考上云阳师范,成为老家蛤蟆洞方圆十里第一个跳出农门的人。中师时,我开始了文学梦,名字不断变成铅字,以至于后来当中小学教师,当机关秘书、文书、宣传干事。

⑹今年年初,工作上的烦心事让我一度绝望。我去看母亲,我们下楼去买菜,走在小区林荫下,母亲在前,我在后,看着母亲日渐佝偻的身子,我禁不住鼻头有些发酸。而母亲坚持不让我扶,她分明已看出,每当我有心事时,就是这样默默走在她身后。母亲只说了一句话:出去走走,带上葫芦!

⑺说走就走,到西湖已是傍晚。走在湖边,有灯光或明或暗,名声在外的西湖并没有重庆朝天门的夜景那么迷人。一对对情侣走在长桥上,曲曲折折,一步一回头,这就是传说中梁山伯送别祝英台的那个长桥吗?难怪当地人说,长桥不长,爱情更长。

⑻听说很多爱情戏都在西湖长桥拍摄。夜幕中,听两个年轻女子嘻嘻哈哈地走过去说:走了长桥,以后就不会被男友抛弃了。

⑼夜色有一点点凝重,似乎一不小心,便要把每一个人的心事拧出水来。

⑽次日一早,我再次来到湖边。这次,西湖像丰韵欲滴的西子一样,诱惑着我的视觉。

⑾荷花正当时,五月的微风正当时。碧绿的荷叶,一片一片,仿佛无数个西子正在早朝的皇宫舞蹈。我想,在这样一湖浩荡自足的荷花面前,我的那点委屈和酸楚实在有些小气。

⑿蜻蜓是多余的,相机是多余的,嘴巴是多余的,人间一切赞美都是多余的!

⒀这一刻,西湖只要安静。不要拿相机绑架她,不要用大嘴虚构它,人间的浮躁、狂热、功利,西湖似乎都不为所动。

⒁我低下了头,从断桥上过去,五月,我把残雪化在心中。冬天,只要有雪,断桥都可以化,宿命如此。

⒂上了孤山,我在湖边坐了良久。我用葫芦取了水,尝尝,西湖水淡淡的,与重庆的嘉陵江水并无明显区别。

⒃记得有个圣人说过:心有块垒的人,心中的郁结一旦成疾,江水是冲刷不掉的,因为江水太急。惟有静如处子的湖水,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仿佛世间许多事,都需要这样的良医。

⒄孤山因何得名?我想,该让那些心有孤寂的人来此一游,或许抬眼,便可望见印月的三潭正笑意绽开。

⒅在三潭印月,我是一路哼着小曲的。日暮,我坐船回岸,又去了雷峰塔,还去了西湖龙井采茶基地。看着茶农的手指娴熟地在茶尖上舞蹈,我不禁心生怜惜,活色生香的嫩芽,一冒头就面临被掐尖。掐尖,本不是一门手艺,比的不是谁更熟练,而是谁更眼尖心狠吧!随行的导游怂恿我也去试试,我拒绝了,不忍破坏了游西湖的心情。

⒆夜色像心有灵犀的母亲一样看穿了我的心事,回收了那些残忍。

⒇遗憾的是,回程在萧山机场过安检时,我只得把葫芦里的西湖水给倒了个精光。

(21)人到中年,就如这逗号般的“半升葫芦”,虽永远无法奢望成为一个完满的句号,但在适当时候躬下身子,彻底清空自己,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

(作者:徐庶,有删改)

1.概括文章(3)-(6)自然段的内容,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2.文章中“蜻蜓是多余的,相机是多余的,嘴巴是多余的,人间一切赞美都是多余的!”。结合(11)—(14)段,如何理解”多余”?

3.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半升葫芦”的理解。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查看答案

填空。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

(3)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陆清献以孝母感人

陆清献尝为灵寿令,政尚宽大,吏民莫不怀德。或以其性近书痴,故嬲(戏弄)之,陆徐发其谋,不动声色,由是无敢有欺之者。一日,有老妪控子忤逆,呼其子至案前,则一年未弱冠之少年也。陆谓其母曰:“余署中无僮厮尔子可暂服役俟有代者当为杖遣可也。”随命其子给事左右,毋得稍离。陆每晨,鹄立太夫人房外,太夫人起,即进盥漱,进茗饵。午餐,侍案侧,奉甘旨,时作孺子态,承色笑,太夫人食毕,方噉其余,晚餐亦如之。

每公暇,辄侍坐,或述古事,或说民间情状,以为笑乐。太夫人稍不适,则扶掖搔爬,秤药量水,数夜不寐,了无倦容。如是者数月,某子忽跪请归省,陆曰:“汝母子龃龉,何省为?”某子泣曰:“小人向不知礼,开罪于母,悔不可追。”遂召其母至,子见母,痛哭自投,母亦哭,即令其母挈之归,后以孝闻。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性近书痴       或:或许    B. 发其谋    徐:慢慢

C. 每公,辄侍坐       暇:空闲时间    D. 了无倦容  了无:一点也没有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余署中无僮厮尔子可暂服役俟有代者当为杖遣可也

A. 余署中无僮/厮尔子可暂服役/俟有代者当为/杖遣可也

B. 余署中/无僮厮尔/子可暂服役/俟有代者/当为杖遣可也

C. 余署中无僮厮尔/子可暂服役/俟有代者当为杖遣/可也

D. 余署中无僮厮/尔子可暂服役/俟有代者/当为杖遣可也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清献曾经担任过灵寿县令,百姓都很感念他为政宽容。即使别人戏弄他,他也不在意。

B. 陆清献对母亲很孝顺,每天早晨都等在母亲门外,等她起床,递上洗漱用具和茶水。

C. 一老太婆母子不和,陆清献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孩子跪地请求自我反省,这孩子后来终于知错了。

D. 母亲生病时,陆清献就亲自扶着她给她按抚,给她端药水,经常几晚不睡觉。

4.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遂召其母至,子见母,痛哭自投,母亦哭,即令其母挈之归,后以孝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