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集中营的课堂 程 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

集中营的课堂

程 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有删改)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地点

情节

主要事件

学校

开端

看见沙宁老师被捕

集中营门口

发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中营里面

高潮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4.“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意?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1.(1)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2)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 2.例一:“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作用:①交代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 ②表现了谢达慷概赴死的献身精神。 示例二:“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作用:交代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 3.(1)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表现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2)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出乎意料、发愣的神情,同时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解(或:沙宁对谢达说“我来上课”的心领神会)。 4.含意:①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②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作用:①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 ②表明了地点的特殊性:集中营是关押囚犯的地方,课堂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却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 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情节的能力。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该题要求谢达为陈述对象的情节进行补写。事情发展为小说的第3节,谢达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对该节进行概括即可。事情的高潮为小说的第7节,事情是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情节结构的分析能力。此题的伏笔较多,可举一例,分析其作用即可。如“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作用是交代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此题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答作用。 3.试题分析:品味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达正确即可。“一惊”语境义: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表现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一怔”语境义: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出乎意料、发愣的神情。然后答出人物当时的心理。 4.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作用。一般要先答出含意,再谈效果。答含意之前,一定要通篇阅读,整体把握,读懂内容。含意:“集中营的课堂”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这是中心事件。结构上的作用: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内容上的作用:表明了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却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木兰诗(节选)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策勋十二转      策勋:_________

(2)赏赐百千强      强:___________

(3)对镜帖花黄      帖:___________

(4)安能辨我是雄雌  安: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3.选文第二段的主要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木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十二”“百”等数字都是确指,从侧面表现了木兰卓越的军事才能。

B.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

C. 全诗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

D. 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写得繁简得当,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5.花木兰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形象汇集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优秀品质?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此外,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请根据习主席的讲话,概括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备条件(每条不超过10个字,3分)

                                                                          

                                                                          

                                                                          

②习主席号召广大青年放飞青春梦想,可有的同学说:我们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爸爸妈妈也帮我们安排好了一切,还用得着我们去辛辛苦苦地追求梦想吗?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一位同学,你打算如何劝说他(她)?(30字左右,注意语气委婉得体)

                                                                          

                                                                          

                                                                          

                                                                          

 

查看答案

为响应校团委“新春致敬子弟兵”的倡议,有位同学给边防战士写了一封慰问信。下面是信中的一段文字,其中字、词、句各有一处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修改。

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你们却依然艰守在祖国最北端的边防线上。那里风雨交加,天气恶劣,但你们舍小家为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为我们站岗巡逻。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1)字:将“____”改为“_____ 

(2)词: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3)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不闻机杼声,___________。(《木兰诗》) 

(2)____________,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3)北朝民歌以粗犷豪放见长,善于表现人物英武豪迈的气概,《木兰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中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不远万里,跨越雄关险隘,迅速急迫地奔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黄河颂》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它唱出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B. 《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主人公为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即作者小时候。

C. 《土地的誓言》一文抒发了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悲哀之情。

D. 《木兰诗》采用北方民歌的形式,刻画了一位聪明勇敢、杀敌爱国的女英雄形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