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嘱 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

嘱  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红小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个,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而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邂逅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象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

“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象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象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2.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发挥想象,请将下面句子中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

“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4.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②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5.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1.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完成”“嘱托”表达了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 2.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交代事件的起因,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嘱托做铺垫。 3.示例:如果战争结束了,拜托您按照字条上的地址把相片和信交给我的家人,告诉她们这里发生的一切。我爱她们,请她们多保重。 4.①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这位波兰人在当时危机情形下的孝心和急切。②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彼得的震惊之情。 5.本文以小红包为线索,两次设置悬念,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小说的结尾安排巧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本题考查对文本、故事情节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句子含义、作者感情的理解分析能力。其中第(2)题是重点题目,学生解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语句进行分析。 【解析】 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及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完成”“嘱托”表达了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出郭相扶将______

(2)小弟姊来______

(3)对镜花黄______

(4)出门看火伴______

2.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选文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4.说说“开”“坐”“脱”“著”“理”“帖”这六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母语的认识。

材料一:在教育部的语言生活报告中,国人汉语能力退化的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报告援引了一些媒体和社会的调查结果,如一项对首都部分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测试显示,不及格的学生占30%,得分在70分以下的占68%,测试结果不容乐观。还有《中国青年报》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确认当前社会存在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占80.8%,相反的仅占19.2%。认为造成汉语应用能力危机的原因在于“很多人重视外语学习,轻视汉语学习”的占52.0%。

(选自2012年2月14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文字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它和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关,也是我们认同自己民族的标准之一,汉语是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并且区别于日本人、韩国人等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中国人内在的特征和品质。汉语能力退化的后果是不可预料的。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

你对母语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课文默写

(1)卿今者才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

(3)将军百战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竹里馆》)

(6)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7)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

(8)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晚春》)

 

查看答案

请仿照例句,在横线上再写一个句子。

假如我是一个画家,我就用缤纷的色彩,来描绘家乡春天的五彩斑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烙印》。

B. 萧红,原名张迺莹,作家,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

C. 都德,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

D.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