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诗歌鉴赏 望江南 仲殊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

诗歌鉴赏

望江南

仲殊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

人散后,茧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

1.请结合全词概括说出成都“好”在何处?

2.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和本词一样运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B.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好在成都蚕市热闹,商业发达;好在蚕市散后的宁静、恬淡。(若答好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也可。) 2.C句。 本词上篇写栋,渲染出成都夜市的繁华;下片写静,渲染人散后的清静、恬淡。C句先写树木百草的静景,再写秋风洪波涌动的动静。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从诗歌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成都好在成都蚕市热闹,商业发达;好在蚕市散后的宁静、恬淡。 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主要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C项正确,都写到了动景和静景,本词先写动后写静,C句先写静,后写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爆竹传声又岁除,流年不驻隙中驹。春节期间,一个名为《牵妈妈的手》的微视频刷屏网络。视频中,习近平牵着妈妈齐心的手陪她散步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

牵手,只是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但却有一种自然的同属感,勾起了我们心中的“母亲时刻”。曾经,那双儿时被妈妈牵着的小手,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双牵着妈妈散步的大手。小手、大手,把我们与自己的母亲联系了起来。“要牵着妈妈的手,再难再苦也不低头……”一首《牵着妈妈的手》让人热泪盈眶,字字句句刻入了人的心房。有人说:“对我而言,我的母亲似乎是我认识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遇见太多太多的世人,可是从未遇上像我母亲那般优雅的女人。如果我有所成就的话,这要归功于她。

“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世间最美好的事情无异于懂得感念,而让我们一辈子感念的毫无疑问是我们的父母。感念父母的生养之情,牵着父母的手,慢慢前行;感念父母的教育之恩,从父母手中接过家风家教家训,继续传承……

请以牵妈妈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 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三四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 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减)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3.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六句)

①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幽州台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⑤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

⑥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飞来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

⑧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峡》第一段总体描绘三峡的形势,是概貌性描写。两岸没有中断之处的连绵不绝的高山,是从高度上描写。层层叠叠的悬崖峭壁和不是正午半夜不见日月是写其广度。写出了三峡峡长山高的雄伟气象,为下文具体景物的描绘提供了大背景。

B. 《与朱元思书》全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第一段总起,后两段分写水和山。第一段总说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点出其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 在《愚公移山》中,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话,在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但从具体的用词上看,除了语气相同,目的全然不同。愚公妻子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着关心,她并不反对移山,提出的是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语气,“残年余力”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的无能。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首先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事例,以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艰苦磨炼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的事实,提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成的。而艰苦的环境就是人成才的主观条件。

 

查看答案

下面对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因此,用这些办法打动他的内心,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译文: 指向豫州的南面,到达汉水的北岸,可以吗?

C.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文: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D.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从南朝的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与我一起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