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乙】...

【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人不学,不知道          (2)弗食,不知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3.【甲】、【乙】、【丙】论述的重点各有侧重,请概括各段论述的重点。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例说明选文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明白道理 (2)味美 2.(1)因此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2)善于学习的人,(教他的)老师(通常)比较安闲,但(取得的)效果是双倍的,(而这些成果)又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 3.教学为先。教学相长。进学之道。 4.(1)比喻论证: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2)对比论证: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知道”在这里是“明白道理”的意思。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是故”是 “因此”的意思,“逸”是“安闲”的意思。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概况段落的主要意思,然后在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即可。把握关键句子。例如:第一段中“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故应为:教学为先。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其作用分别是: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6.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法的作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例如: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是比喻论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写在下面,并解释。

(1)______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简单地描述一下。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之不能尽其材          

(2)欲与常马不可得

(3)之不以其道

2.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3.第①段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千里马的最终遭遇;第③段画横线部分刻画了“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特点。

4.全文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指出下面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____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____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____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卖炭翁》一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 ”“”“”“”,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 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公文,诏书”,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 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 策之不以其    B. 不足为外人

C. 虽有至    D. 说不清,不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