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顶碗少年(节选) ①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

顶碗少年(节选)

①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②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③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在了少年头上。少年沉着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④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_____着少年的肩,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⑤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一些女观众,索性捂住了眼睛……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

1.给第④划线空白处选出合适的词语(    

A. 爱抚    B. 摩挲    C. 抚摩    D. 抚触

2.从文本中找出或者概括顶碗少年两次失手后的神情及动作。

表现

次数

神情

动作

第一次

歉疚地微笑

(2)

第二次

(1)

(3)

 

 

3.从用词或者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现力。

4.在少年第二次表演又失败后,一位老人走到台上向他“低声说了一句什么”。结合上下文,请把老人的话补充出来,50字左右。

 

1.C 2.(1)呆呆地(2)鞠躬(3)站着 不知所措 3.用词:紧抓副词 “突然”,“故意”等,动词紧扣“捣蛋”,“跳起摇摆舞”等。体现动作难度之大,少年内心之紧张等。修辞: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这个动作的难度之高,碗摇晃地厉害,少年内心的紧张。 4.要点:(1)提醒动作和要领(2)鼓励之类的话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一是辨析词义,辨明关系。辨析词义是解答选词填空题的前提。辨析词义就是求同析异,重点是分析“异”。可从词义的不同着重点、词性、词义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感情色彩、词的造句功能等方面去辨析。二是联系语境,寻找“暗示”。这里所说的“暗示”,是指文段每句话的意思、文段的语体风格、与空缺词语前后邻近相配的词语等。抓住这些“暗示”,就不难推断出正确答案。本题句意表达的是老者在安慰、鼓励少年后,对少年做出的动作,这个动作应该是表达爱意与鼓励的动作,“摩挲”与“抚触”太平淡,没有情感,不合适;“爱抚”指的是疼爱护慰,指的是一种情感,不是动作。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按题目要求分别找到文中描写少年两次表演的段落句子,从中提取出合适的词语作答即可。第一次表演失败后,第三段描写“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失败后,在第四段里描写“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根据这两句话即可找出答案。 3.试题分析: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注意:在写其作用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显得内容过于笼统)。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可以紧抓副词“突然”,“故意”等词结合中心和上下文进行分析;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则从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结合具体语句和主题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解答此题根据上下文内容,展开想象,写出老者当时会说的话即可。结合前后文内容可以推断,老人当时的话应该是提醒要注意动作要领和鼓励之类的话。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散 步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在散步时,家庭中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

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3.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责任”有哪些认识?

 

查看答案

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司马光《涑水记闻》)

1.选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太祖亟见之    B. 读之竟日

C. 故时有物外之趣    D. 赐金帛慰劳之

2.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齿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宋太祖是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 元方 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

1.翻译字词

(1)陈太丘与友___________

(2)太丘___________

(3)元方入门不 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关于《陈太丘与友期》一文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从这则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B. 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C. “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对友人不守信,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D. 文章用语言和行为刻画主要人物陈太丘。

 

查看答案

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大自然给予我们许多的人生启示:蝉在枝头鸣叫,是为了唱响生命的赞歌;种子在土里静卧,是为了积蓄成长的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平时没有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删除“因为”)

B. 这次受检的十余种教辅资料合格率不足10%左右。(“不足”和“左右”删除其中一个)

C. 同学们要尽量选择无异味的橡皮擦、无刺激气味的涂改液和学习用品。(把“学习用品”改成“文具”)

D. 既然你能够认真地读完课程标准推荐阅读的名著,那么,一生将受益无穷。(“既然”改成“如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