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欣赏下面书法作品,下面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是行书,精巧纤细...

欣赏下面书法作品,下面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是行书,精巧纤细,飘逸灵动。    B. (乙)是草书,纵任奔逸,急速张扬。

C. (甲)是楷书,丰厚饱满,阔大端正。    D. (乙)是隶书,笔意瘦挺,骨力遒劲。

 

C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汉语字体的演变及特点,楷书: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字形大小、字距行距、墨色浅重,变化不大,较为庄重;隶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行书:起笔、转折和收笔都有简化倾向,信笔而成,不作停顿和回锋。草书:行笔加快,附钩增多。C项正确,(甲)是楷书,丰厚饱满,阔大端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无论是山川田野,江河湖海,还是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美的存在:细细想来,就连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请以“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书写规范工整,不少于7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学校等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像酸枣一样活着

王新芳

①在我的故乡,田边地头、沟沟岔岔,遍生着一丛丛一堆堆的酸枣树。它平常之极,又高贵之极。

②或许是鸟嘴里意外滑落下的一粒籽,一捧贫瘠的土地养育了它,生根,发芽,长叶,开花……从此在这里落户安家。

③酸枣树高不足尺,满身硬刺,明知道长不成栋梁高树,却还在努力生长。它默默兀立着,从不需要谁的关照和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地成为一簇怒放的生命。六月间,枣树开花了,小米一般,黄黄绿绿的,如夜空中的繁星,随风散布着一种沁人的苦香。随后,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枝叶由绿转黄,树上就结出小小的酸枣,亮亮的,红红的,像珍珠,又像玛瑙。此时,酸枣便成了乡亲们眼中的宝了。

④酸枣质朴无华,价值却很高。树叶可提取酸叶酮,对冠心病有较好疗效。核壳可制活性炭,还能当柴烧。果肉可制酸枣面、酿酒、做醋,有健胃助消化的功能。特别是加工生产的酸枣仁,更是名贵中药材,可养肝安神,宁心敛汁。主治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心悸,盗汗。酸枣就像一盏灯,给乡亲们苦涩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⑤冬日里,天刚蒙蒙亮,父亲就骑上一辆破自行车,带上两条粗布制成的细长口袋,冒着凛冽的寒风出发了。他约上几个人偷偷去外地买枣。南到邢台,沙河,100公里开外的村庄,都留下父亲的足迹。酸枣几毛钱一斤,枣仁几十元一斤,加工后的利润少不了20%,挣得钱相当于生产队工分的10倍。可观的利润让父亲甘冒风险,他从来不是一个胆小的人。

⑥那时饭店很少,即使有,父亲也舍不得进去。他出门带着干粮,午饭时,父亲往往是干咽窝头。遇到小河,就砸开冰面,喝一口冰水。粗劣的饭食侵害着父亲的胃。而酸枣产地多在山区,动不动就是几里长的大坡。父亲身高一米八,体重却仅有100斤,竹竿一样弱不禁风,买枣的时候,父亲常常忘记自己不强壮的身体,能多买就多买,能多装就多装。我不知道他是怎样推着200多斤的枣上坡的,一定是拼尽全身的力气。在推上坡顶的一刻,父亲瘫软在地,急剧的呼吸无情地破坏了父亲的肺。

⑦父亲大口喘息着,并不觉得痛苦。他一定还记得我手腕上的手表吧?月明星稀的打谷场上,父亲用笔在我细细的手腕上画了一个手表,很肯定地说,你以后会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小小的我将信将疑,我不知道身为农民的父亲何以如此肯定呢?但我知道,父亲是个开朗而明媚的人,即使经常为生活发愁,也一直有个美好的希望在心里。

⑧父亲和酸枣加工相依相偎,干了一辈子,真正的退休要从那次晒枣核说起。

⑨当时,父亲把枣核晒在村南的公路上,那是一个坡度很大的陡坡,一半晒枣核,一半过人。谁知天不作美,偏偏遇上连阴雨,一下就是10来天,有时雨大,有时雨小,就没个放晴的时候。父亲一天到晚长在公路上,白天打着伞,凄风冷雨,冻得父亲感冒了。夜晚父亲住在路边的窝棚里,窝棚漏雨,父亲的被褥都湿了。

⑩就是那一次看枣,让母亲痛下决心,坚决不让父亲再干枣仁加工生意,母亲说,钱多了多花,少了少花,为了挣俩钱把命搭进去,那太不值得了。父亲从生意行中退了休,每天在墙根下闲坐,不时咳嗽着,气喘着,有时他又会羡慕别人生意的红火,豪迈地说过几天也拉一车酸枣的话,母亲马上打断他,你忘了那年晒枣核的事了?母亲一揭短,父亲就再也不敢言语了。

(11)又是一年枣花香,枣花小米一般,黄黄绿绿的,村庄里又弥漫着动人的药香。一只斑鸠在鸣叫,它的叫声瞬间压住了风声,过不了多久,鲜红亮丽的酸枣就会挂满枝头,乡亲们又会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了。虽然枣仁加工的过程有苦有泪,但枣毕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所以,心存感澈。

(12)生命,野草一样生生灭灭,读黄了每一片草叶,昨天和今天总是一个样,一个七天接着一个七天的抄袭模仿。人,必须像酸枣一样活着。在黑夜里等待,在狂风暴雨里等待,就算只出现一点点阳光,也想努力朝着那些光生长。

1.第①段画线句中的“平常至极”与“高贵至极”是否矛盾?为什么?

2.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

六月间,枣树开花了,小米一般,黄黄绿绿的,如夜空中的繁星,随风散布着一种沁人心脾的苦香。

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文章以“像酸枣一样活着”为题,有什么好处?

5.末尾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说“人,必须像酸枣一样活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不拘一格的宋代便服

王志艳

①与礼服相对而言,便服是帝王百姓及士庶百姓平常所穿的衣服。宋代主张衣着要简洁朴素,不提倡华丽奢侈,服装趋世俗化。

②现藏故宮博物院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是极其生动的北宋民俗写照,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北宋都城汴梁城中的各色人物服饰。总体来讲,男子的衣着依然不外乎“长袍帮”与“短衫帮”两大类。官吏、商贾,文人和富庶的市民都穿交领长袍或圆领衫,头戴巾子下身穿长裤,足登靴、履。遗憾的是,由于色彩和花纹无法表示出来,这些衣衫显得式样变化不大。

③但从宋代的纺织技术上看,当时的丝绸色彩和纹样是十分丰富的。宋代世俗社会中仍不乏追逐华丽衣衫的人。《水浒全传》中描写柴进的衣着时,说他“身穿一领紫绣团胸花袍,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可见当时人们虽然趋向简朴,但对服饰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清明上河图》中众多人物的服装,该也是五颜六色,缤纷竞呈的了。

④相比之下,穿着短衫的各种劳动者就随便的多。这里有农民、船家、商贩、挑夫等,大多是上身穿一件短短的襦衫、下身穿裤子,头戴巾子,赤脚着草鞋。上衣长短不一,长的可及膝下,短的仅到后腰,这些短衣的衣袖以及短腿都比较细窄,便于劳作。很多劳动者,挽起袖子,有的人上身只穿一件对襟半臂。更有趣的是一些挑夫身穿有前后两个衣片连成的两当式布背心,这种背心直至今日还可以在北方的农村中见到。这些劳动者的装束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⑤宋代是封建士大夫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封建文人阶层。在他们中普遍存在着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从北宋开始盛行的山水、花卉画中,显示出一种散淡清雅、和平闲逸的艺术气氛,充分体现出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审美情趣。与这种情趣相协调,宋代文人喜欢穿宽松朴素的便装。朱熹给自己设计过一套家常衣服:上衣是直领对襟的传统短襦,下摆至膝;下身为黄色的裙裳,腰间竖一条原上黑边的白绢;足登方履。这是便服更多的保存了古代汉族衣裳的特点,简单典雅,很适合士大夫们既好古又追求闲逸的心理。

⑥当时士大夫阶层还爱穿宽大的长袍。它也叫道袍,或者直裰、直缝,这是由于它的背面分为左右两个一片,中间一道直线缝合。直裰多用素纱、素绢、麻布及棉布等衣料制作,颜色以黑、白为主。这是宋代官方规定百姓平民可以使用的服色。除去市民文人之外,僧侣也经常穿直裰。所以后来黑色的直裰变成了僧袍,和尚们日常穿用。

(选自《中国服饰:异彩纷呈的华夏衣冠》,有改动)

1.从《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画面看,宋代男子的衣着一般分为哪两类?

2.文章第③段写《水浒全传》中柴进的衣着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④段加点词语“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

4.阅读全文,说说宋代主张衣着简单朴素的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若石(人名)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篱笆墙)。若石帅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敲击出声的器物),日入而燎辉(点燃火把),宵则振铎以乐,植棘树(高墙),(挖抗)山谷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已者矣。于是弛其(弓弩),撤其备,墙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无何,有(一种猛兽)逐麋来,止其室之(房子的拐角处),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獾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獾人立而爪之,毙。

(节选自刘基《郁离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若石隐于冥山之    阴:_____________

(2)自以为虎死无已者矣    毒: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獾人立面爪之

3.这则故事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请结合故事内容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诚:_____________

(2)往送之门,之曰    戒: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话,说一说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