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不拘一格的宋代便服 王志艳 ①与礼服相对而言,便...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不拘一格的宋代便服

王志艳

①与礼服相对而言,便服是帝王百姓及士庶百姓平常所穿的衣服。宋代主张衣着要简洁朴素,不提倡华丽奢侈,服装趋世俗化。

②现藏故宮博物院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是极其生动的北宋民俗写照,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北宋都城汴梁城中的各色人物服饰。总体来讲,男子的衣着依然不外乎“长袍帮”与“短衫帮”两大类。官吏、商贾,文人和富庶的市民都穿交领长袍或圆领衫,头戴巾子下身穿长裤,足登靴、履。遗憾的是,由于色彩和花纹无法表示出来,这些衣衫显得式样变化不大。

③但从宋代的纺织技术上看,当时的丝绸色彩和纹样是十分丰富的。宋代世俗社会中仍不乏追逐华丽衣衫的人。《水浒全传》中描写柴进的衣着时,说他“身穿一领紫绣团胸花袍,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可见当时人们虽然趋向简朴,但对服饰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清明上河图》中众多人物的服装,该也是五颜六色,缤纷竞呈的了。

④相比之下,穿着短衫的各种劳动者就随便的多。这里有农民、船家、商贩、挑夫等,大多是上身穿一件短短的襦衫、下身穿裤子,头戴巾子,赤脚着草鞋。上衣长短不一,长的可及膝下,短的仅到后腰,这些短衣的衣袖以及短腿都比较细窄,便于劳作。很多劳动者,挽起袖子,有的人上身只穿一件对襟半臂。更有趣的是一些挑夫身穿有前后两个衣片连成的两当式布背心,这种背心直至今日还可以在北方的农村中见到。这些劳动者的装束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⑤宋代是封建士大夫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封建文人阶层。在他们中普遍存在着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从北宋开始盛行的山水、花卉画中,显示出一种散淡清雅、和平闲逸的艺术气氛,充分体现出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审美情趣。与这种情趣相协调,宋代文人喜欢穿宽松朴素的便装。朱熹给自己设计过一套家常衣服:上衣是直领对襟的传统短襦,下摆至膝;下身为黄色的裙裳,腰间竖一条原上黑边的白绢;足登方履。这是便服更多的保存了古代汉族衣裳的特点,简单典雅,很适合士大夫们既好古又追求闲逸的心理。

⑥当时士大夫阶层还爱穿宽大的长袍。它也叫道袍,或者直裰、直缝,这是由于它的背面分为左右两个一片,中间一道直线缝合。直裰多用素纱、素绢、麻布及棉布等衣料制作,颜色以黑、白为主。这是宋代官方规定百姓平民可以使用的服色。除去市民文人之外,僧侣也经常穿直裰。所以后来黑色的直裰变成了僧袍,和尚们日常穿用。

(选自《中国服饰:异彩纷呈的华夏衣冠》,有改动)

1.从《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画面看,宋代男子的衣着一般分为哪两类?

2.文章第③段写《水浒全传》中柴进的衣着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④段加点词语“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

4.阅读全文,说说宋代主张衣着简单朴素的原因有哪些。

 

1.长袍帮 短衫帮 2.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部分宋人对服装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从而说明了宋代世俗社会的人们仍不乏追逐华丽衣衫,更进一步说明了宋代便服的不拘一格。 3.“大多”的意思是“大部分”,说明宋代劳动者大部分上身穿一件短短的襦衫,下身穿裤子,头戴巾子,赤脚着草鞋,也许也有不是这样打扮的情况。“大多”表现了劳动者的这样打扮具有普遍性。“大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劳动者是为了便于劳作;宋代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着返朴归真、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他们喜欢穿宽松朴素的便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文中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内容,即可从中筛选出答案。文章在第②段中介绍《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服饰,“总体来讲,男子的衣着依然不外乎“长袍帮”与“短衫帮”两大类”即交代了本题的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作者在这里写柴进的衣着,就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具体准确地说明“当时人们虽然趋向简朴,但对服饰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若石(人名)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篱笆墙)。若石帅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敲击出声的器物),日入而燎辉(点燃火把),宵则振铎以乐,植棘树(高墙),(挖抗)山谷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已者矣。于是弛其(弓弩),撤其备,墙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无何,有(一种猛兽)逐麋来,止其室之(房子的拐角处),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獾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獾人立而爪之,毙。

(节选自刘基《郁离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若石隐于冥山之    阴:_____________

(2)自以为虎死无已者矣    毒: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獾人立面爪之

3.这则故事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请结合故事内容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诚:_____________

(2)往送之门,之曰    戒: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话,说一说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下列对本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刘桢,建安七子之一,其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题目当中的“从弟”是堂弟的意思。

B.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松柏形象。

C. 本诗属于五言律诗,其中“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一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音韵和谐。

D. 诗歌的三、四句用了衬托手法,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所描绘的画面。

3.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1)(甲)在妻子康克清的眼中,他是一个天性极端温和、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并打成一片的人

(乙)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这两段文字摘自《红星照耀中国》,句中的“他”分别是我国两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甲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___,乙段中的“他”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甲)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乙)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几乎总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

以上两段文字出自《昆虫记),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择,两段文字分别写的是哪种昆虫?

A.蝉    B.蝈蝈    C.螳螂     D.蟋蟀

甲文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乙文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材料二】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旅游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之余的休闲方式之一,全国4A级以上景区每年接待游客人数近2亿。但随之而来的是游客对景区的严重破坏。以泰山为例,旅游旺季,清洁工人每天在山上捡拾下来的垃圾超过3吨;有时,工作人员冒着极大的危险到高达数百米的峭壁上去清理游客随手扔下的饮料瓶;而岱庙、红门、南天门等重要历史遗迹,也早已经伤痕累累,“某某到此一游”随处可见。

【材料三】某培训机构兴趣班备受欢迎,2017年暑假共招收学员2000人,其中钢琴、拉丁舞、跆拳道、篮球兴趣班排在前4位,报名总人数超过1600人,而古筝、民族舞、书法等传统艺术则全面遇冷,报名人数不足百人,为“国粹”的京剧兴趣班更是只有尴尬的3人。

(1)材料二、三分别表现出我国文化遗产面临的什么问题?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带领一个旅游团到泰山游览,发现某男性游客在游览中想要在某石碑上刻字留念,你该如何劝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