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记叙文阅读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

记叙文阅读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地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着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冲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作者:丁立梅)

1.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

文题:            

母亲的话:               

2.文章前四节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作用是什么?

3.联系上下文,回答第⑥段中的“我”因什么而“感动”,又因什么而“感伤”?

4.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

5.说说文中那位“做出泥娃娃的孩子”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由此给你什么启发?

 

1.只要肯努力,每一个人(学生、孩子)都能成才。(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价值)陈述自然界中每一棵普通的花草都会开花的这一自然现象。 2.渲染了美好的气氛;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做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深化文章的主题。 3.因孩子的乐观昂扬与不怕困难而感动,又因孩子的先天条件而感伤。 4.形象:“我”是一个关怀学生、尊重学生、具有爱心、善于反思的教师。(结合文章略)作用:“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脉络,文中主人公的形象特征都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描写展开的。 5.成功的原因:他不自卑(乐观),没有自暴自弃;选定了一个更适合他自己的目标;默默的努力(执着坚持);有父亲的鼓励。启发:围绕上述成功原因,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实质上是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母亲的话是语句的表面意思,而标题侧重的是深层含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城市视觉污染

程鑫

①污染是城市公害之一,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和视觉污染等。过去,人们只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音污染进行了预防、治理和评介工作,对视觉污染并未予以重视。 

②所谓城市视觉污染,是指城市建筑不美观、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色彩不和谐、园林雕塑无美感、人的精神面貌不佳等现象通过视觉给人造成的不快,从而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危害。 

③城市不仅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要进行创造活动的物质环境,而且也是人们为满足心理需要并具有审美要求的创造物。美观的城市建筑、合理的规划布局、和谐的色彩、典雅的园林雕塑艺术,都会令人赏心悦目,并使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有所提高。反之,就会给人们的视觉造成污染。例如,有的城市住宅楼的门窗像调色盘一样颜色杂乱,涂有广告的公共汽车不但过于刺眼,而且给本来生活在大城市已感到烦躁的居民更增加了一重烦躁。心理学家认为,色彩对人的思维、行为、举止、情绪、感觉和生理变化都有强烈的控制与调节作用。要是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不和谐的环境中,心情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从而导致健康水平下降。这就是视觉污染给人带来的损失。 

④黑格尔曾说过:“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事实上,城市建筑的美感,确实能像音乐一般陶冶人的身心。从美学意义上讲,城市园林雕塑是静的舞蹈、史的碑碣、生活的浓缩、理想的延伸。如果园林雕塑讲究艺术,会促使人去思考、奋进,它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都是很大的。反之,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视觉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总之,如果城市建筑杂乱,不美观,必将使人产生不愉快,长期这样,必将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这就是视觉污染带来的危害。 

⑤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所形成的形象面貌,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连续展现,这个展现是否和谐,对人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就十分和谐、合理,它有着瑰丽多姿的建筑和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是一座设计新颖、布局井然、设备完善和具有现代化交通设施的新型城市,给人愉悦之惑。如果一座城市的规划布局不合理,没有一个总体和谐的设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和谐,那么,人们长期生活在这种不和谐的环境中,人们的身心健康将会受到直接影响,这也是视觉污染带来的危害。 

⑥在一个城市中,居民精神面貌的好坏,对人们的视觉也有一定的影响。像行为、仪表等,都属这一范畴。如果人们的精神面貌不佳,也将通过视觉给人带来不快,从而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城市中营造一种清洁、安全、和睦的社会环境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⑦综上所述,对于城市视觉污染给人带来的影响,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注意预防和治理,按“美的规律”建设城市,规划城市,力求使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达到一种和谐的美。

(本文有删改)

1.本文扣住城市视觉污染,着重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2.作者认为,应预防和治理城市视觉污染,并按“美的规律”来建设城市。从文章看,应从哪些方面预防和治理视觉污染?请概括说明。

3.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这个展现是否和谐,对人的视觉也有一定影响。“一定”这个词,在句中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出第⑤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视觉污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请从你的生活中,举一个视觉污染的例子,并作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上下_______(2)从武林门而西______

(3)才一_______(4)棹小舟入湖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

B. ①泥掌故        ②其剑自舟中坠

C. ①从武林门西    ②子何恃

D. 已心飞湖上也  ②至无可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湖心亭看雪》及《初至西湖记》均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请简要谈谈作者在描绘雪景时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寺夜起

(清)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首联所展示的画面。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与综合实践。

A憋了好久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终于爆发了。他总是这样,一发起火来,动作就异常迅猛。“怎么,你们这帮坏蛋、奸商,竟敢欺负人?”A像蹬着弹簧,两手一撑就蹿到中铺上,挥起拳头,朝莫季卡那副蛮横无耻的脸上猛力打去。这一拳真有劲,那个家伙一下子就栽下去。跌落在过道里的人们的头上。“你们这帮混蛋,统统给我滚下去。不然的话,我就要你们的狗命!”A用手枪指着上铺那四个人的鼻子,怒冲冲地吼着。这样一来,局面完全改变了。丽达密切注视着周围所有的人,要是有谁敢碰碰A,她就准备开枪。上铺马上腾出来了,那个贼眉鼠眼的家伙也慌忙躲到隔壁的铺位上去。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文段中的A是____________,这段文字突出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2)阅读下面有关资料,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限20字内)

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2000年则增长为12.95亿。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人们为了获取这些资源,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旱、涝等灾害频繁发生。

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

 

 

 

 

 

 

 

 

 

 

 

 

 

 

 

 

 

 

 

 

 

 

 

查看答案

默写。

⑴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⑶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_____________,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⑸湖上影子,_____________,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月》)

_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⑻诗言志,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达出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令人振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