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乐者           市鞍马(介词,为了)

B. 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其奇者

C. 夜无月               禽兽之变诈几哉(多少)

D.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微颔之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      莲,花之君子

B. 相与步中庭           不义而富且贵,我如浮云

C. 竹柏影也             乃悟前狼假寐,以诱敌。

D. 起行        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二

3.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 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 “闲人”即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

D.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1.D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A为:做,行/介词,为了;B与:一同,共同/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C何:哪/多少;D但:都是“只是,只不过”的意思。 2.A者:人/与也合用,表示判断句;B于:在/对,对于;D然:……的样子/然而;C项“盖”都是“大概,原来是”的意思。 3.D项应是“院中月色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不是写“积水”。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 颔联两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表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 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

D. 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查看答案

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

①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等等。这些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不过,如果保护过了头,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②人们一般把常见的恐惧症分成四种: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有动物恐惧症的人见到一些动物的影像、图片,或看到关于动物的逼真文字描述,都会感到恐惧并想要逃避,甚至伴有强烈的生理症状,如心悸、胸闷、出汗、透气困难等。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并且会因为无法逃离而感到担心、害怕,如处于影剧院、地铁,尤其是电梯中,感到憋闷、呼吸困难、恐慌。密集恐惧症是对排列密集的较小物体害怕或觉得恶心,例如密密麻麻的虫卵、蜂巢、淋浴喷头的出水小孔,甚至草莓,等等。社交恐惧症大多存在于青少年,主要表现是对学校环境的恐惧,因升学、转学或者更换班级而焦虑等。

③恐惧自何而来?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源自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例如,在某些惧怕蛇的人群里,有些人一生中甚至都未见过真正的蛇,但他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蛇产生恐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类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早期的灵长类动物为了生存,在险象环生的丛林里面必须提高警惕,小心防范,一旦看到威胁生命 的动物靠近(比如毒蛇、蝎子、毒蜘蛛等等),就会恐惧逃窜。长期的记忆被储存下来,恐惧心理由此而生。

④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呢?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动物学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动物接触,在高楼表演杂技或修筑高楼的建筑工人不会恐高,尽管他们日常工作时就要面对这些危险,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我救助,因此能够泰然处之。所以,若想要摆脱你对某一事物的恐惧,就从积累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开始吧!

1.本文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C. 时间与空间顺序    D. 逻辑顺序

2.本文主要使用两种说明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图表 、举例子    B. 下定义、列数字

C. 举例子、分类别    D. 作比较 、列数字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所以恐惧心越重越好。

B. 常见的恐惧症有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

C. 人类对蛇的恐惧心理有可能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D. 对恐惧的事物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四种常见的恐惧症。

B. 第②段“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一句中,去掉“主要”一词文意没有改变。

C. 第③段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 本文说明了什么是恐惧、恐惧的类型、恐惧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克服恐惧心理。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   )

A.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B.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C. 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D.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查看答案

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抱歉打扰您了!我想跟您垂询一下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影的问题。”——记者小王采访心理学家张教授。

B. 令兄这次光临寒舍,不知有何高见。

C. 贵校师生热情地请我作报告,校长亲自在门口恭候光临,使我深受感动。

D. 你的报告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特此致谢!

 

查看答案

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海面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激着灯塔下的石矶。

①有时又像远处的人声嘈杂 、②继而又像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

③以至完全寂静 ④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 ⑤像森林呼啸

A. ②⑤①④③    B. ④⑤①③②    C. ①⑤③④②    D. ⑤①③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