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语文综合性学习。①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联合新浪网和有关基金会共同发生一项公益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①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联合新浪网和有关基金会共同发生一项公益活动——书香飘飘公益助学项目,②旨在通过捐课外书建立书香飘飘图书馆,③帮助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开拓视野、增长见识,④帮助更多的贫困孩子用书籍放飞梦想。   

(1)句中存在用词不当的问题,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   

(2)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________________互换。   

(3)请你为他们这项活动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语。(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杯装奶茶开创者,香飘飘奶茶,一年销售七亿只,围绕地球两圈。这是香飘飘奶茶的广告词,你觉得这则广告词好不好,请你运用所学知识,点评一下这则广告,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发生; 发起 (2)开拓视野; 增长见识 (3)“书香飘飘,用书放飞梦想”。 “捐一本书,圆一个梦”。 (4)观点一:好,广告词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用具体数据写出了奶茶销量大,受消费者喜欢的特点,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观点二:不好,“卖出”二字是站在商家立场说的,整句话都是在大吹自己的销售量,这会让观众觉得商家只注重利益,而不注重消费者的感受,令听者反感。或者,所涉及的数据难以令人信服,有些言过其实,或者缺乏文采,缺乏创意。 【解析】试题分析:(1)“发生一项公益活动”搭配不当。(2)“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语序不当。把两个短语对调。(3)广告词的语言要巧用修辞手法。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用比喻、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可以使广告词生动形象,增强宣传效果。还可以注重押韵,读来上口,易记易诵。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既给人以视觉的整齐美,又便于记忆,加深印象。内容上不要脱离“书香飘飘公益助学”的主题。(4)点评广告词。一般要从内容和语言上来点评。如先亮明观点:广告词好。语言上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内容上有具体数据,扣住了奶茶销量大,受消费者喜欢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石崖上的枣树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一大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又只能兴叹。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三两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枝头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⑧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⑨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有删改)

1.文章叙述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儿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章第一段开头对山崖进行细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4.第⑤段说当年摘枣悻悻离开,第⑥段又说不再悻悻了,结合上下文和你的理解说说各自的原因。

5.文中不吝笔墨写到《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6.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说一说你对第⑥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第①段中划线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

2.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3.本文②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泰山相比,黄山要文气一些,没有寺庙香火,像一个不ān世事的人,自然、质朴。进山的人不求佛拜祖,不烧香许愿,它就这样敞开自己,接纳每一个有缘相见的人。作为一座山,这正是它的本分。山风凌厉,劲松回击,那些松树终把山风抽打到呜咽。奇石耸立,云海变幻,黄山总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心灵的振撼。   

(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不ān世事_____ __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在《新华字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文中凌厉意思为______           

A. 严格                                         B. 严厉                                         C. 凶猛

(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一座山,这正是它的本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以蓦然回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

 

查看答案

①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的中间是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爬行,振翅呜叫。他还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常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③父亲也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了了,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画些我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

⑤学校开园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郡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⑥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

⑦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⑧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1.请结合相关情节,从文章父亲的角度,完成填空。

父亲是个聪明的人——___——__——父亲应邀去学校伴奏——_____

2.第⑦段中两次写到“没大没小”,第一处的意思是_______,第二处的意思是_______

3.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问题。

A. 结合全文,从表达和语言的角度赏析文章第段。

B.从文章选材的角度看,第段中画线部分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比较本文第节划线部分和链接材料的表达方式及两位父亲的形象

【链接材料】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率真,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中的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中的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