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观看电影《战狼2》,同学们更加深刻地...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观看电影《战狼2》,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与爱国的真谛。

B. 能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C.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能带来长远社会经济效益,更能带来市容市貌的改变。

D. 发生在黑龙江雪乡旅游景点导游欺诈游客事件,将严重影响了旅游市场的健康。

 

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B项没有语病。其他各项语病如下:A项缺少主语,去掉“通过”。C项关联词使用错误,把“更”改为“还”。D项成分残缺,句尾加上“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街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我们不得不叹服设计者的别具匠心

B. 五丰村的村干部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C. 南海公园景色宜人,树木花草鳞次栉比,你不会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D. 入冬以来,天气寒冷,盐淮高铁工地上的各项建设工作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①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朱自清《背影》)

②重要关(    )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余秋雨《阳关雪》)

③在湖中,昔日的liàn(    )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季羡林《幽径悲剧》)

④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据山间,无可匹敌,(吴功正《阿里山纪行》)

(1)解释句①中“狼藉”的意思。

(2)给句②中加点的字注音。

(3)在句③中,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句④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论语》)

(2)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3)_____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5)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6)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7)杜甫《望岳》一诗中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如果用心聆听,木头里有声音,书本上有声音,指尖上有声音,冬日里也有声音……请将“听,      的声音”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仰望星空,我们和千年前的古人共赏美丽的北斗星;在科技的推动下,我们享受“北斗卫星导航”为我们提供的一切便利;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有更多关于北斗的故事发生……推窗沉思,你有怎样的遥想?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寻找木头里的声音

牛放

木头里一定是藏有声音的,一个懂得木头的人能够发现那些藏匿的声音。

音乐家是解读声音的高手,他们可以将散落在木质里的声音编织成音乐,像引导清泉一样让木质里储存的声音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让那些大地生命、森林鸟语、天空流云经久不衰地穿越时空,流进人们的耳朵。

而要想找到木头里的天籁之声,需要既懂得木头又懂得音乐的人,何夕瑞就是这样一个人。

何夕瑞1945年生于重庆荣昌县。他的母亲是音乐教师,早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父亲是南京金陵大学生物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何夕瑞继承了父母的基因而颇有音乐天赋,识谱、拉琴,只要稍加指点,便能掌握八九分。他12岁时,父母双双被划成了右派分子,命运发生了转折。他13岁当了给人挑送东西的“挑夫”,16岁时,正式叩头拜师成了木匠学徒。何夕瑞天资过人,生就是块当木匠的料。一年后,他的手艺竟然超过了所有的师兄弟,成为师傅最看重的徒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为厂里的文艺演出做了一把二胡,结果这把琴竟成了厂里的宝贝,谁拉都夸琴的音色好,这让他兴奋了好一阵子。

正是这个机缘,改变了何夕瑞。木头与声音结合的魅力,让他如醉如痴。此后,他迷上了制作乐器,而他决定这样干了,九头牛也拉不回头。

1979年,34岁的何夕瑞带着自制的小提琴来到四川音乐学院,恭敬地恳请内行鉴定他的“成果”。他踌躇满志,自制的小提琴在小城荣昌已经是名闻遐迩了,他更希望这把琴可以登上音乐学府的大雅之堂。然而,教授的话泼了他一头冷水。“这明明是板胡的声音,”教授拉了何夕瑞的琴后说,“不是模仿就能制作小提琴的,一个好的制琴师是在音乐的灵感中获得制琴的技巧。”这番话对于信心十足的何夕瑞来说既是当头打击,又是明路的指引。百折不挠的何夕瑞看到的是后者。他心中堵塞很久的暗渠仿佛一下子被凿通了。

从此他走路睡觉都在想着他的“琴事”,这个初中未毕业的木匠,一边自学乐理、乐器、有机化学和材料学等知识,一边继续探索着制琴技术。他渐渐发现,制琴的木材选择至关重要,而木材材质的好坏,与其生长的土壤、气候、海拔以及树种都密不可分。他越是往深里钻研越是感到事情艰难,也越是被深深吸引。

(A)何夕瑞,一个中国乡镇的木匠,在自己设定的工作目标中迈着坚定的步子。他无数次去到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原始森林里,在高山沟谷之间仔细寻找他认为的优质木材——那种藏匿着万千美妙音律的优质木材。1997年7月他去西藏找木材,在杳无人烟的阿里地区寻找了32天,最后因“弹尽粮绝”困于山中,差点把命丢在藏北。那些经过千辛万苦弄回家的木材是他的宝贝,家里没有谁敢随便动。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叮叮当当,哗哗啦啦,又是锯又是敲,什么工具都用,什么声响都有……设计、制作、失败,再设计、再制作、再失败。木材、时间在他的坚忍中消耗和流失。他的信念也一次又一次地经受着失败的锤炼。

何夕瑞吃尽苦头,终于发现了木头藏匿声音的种种奥妙,终于透彻地掌握了制作小提琴的要领,并完全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这时,他发现自己追求的并不止于此,他要制造的是具有中国元素的“中国小提琴”。何夕瑞认为西方的小提琴体型是西方少女的胴体,宽肩、丰乳,个性张扬;而中国的小提琴应该是唐朝的少妇,削肩、蜂腰、肥臀,含蓄温婉,性格内敛。但是小提琴一旦改变原来固有的造型,声音也势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想将造型与声音完美融合,无疑是个世界难题!因此,中国式的小提琴也许是这位木匠的非分之想罢了。但他生性就是一个善于给自己出难题的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这个重庆荣昌木匠研制的中国小提琴“何氏三圆琴”诞生了。这把有着显著中国特色的“中国小提琴”,震惊了世界。2011年4月30日,何夕瑞迎来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邀请,他研究自制的“何氏三圆琴”走进了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专场演奏结束后,现场长久而热烈的掌声传达出了所有听众的称赞与享受音乐饕餮的满足。专家们也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琴的音色如同散发着橡木味的陈年葡萄酒般沁人心脾,从低音到高音,清澈透明,无一杂音,特别是高位音,声如珠玑。”

好一个(B)何木匠

一次偶然的拜访,我看到何木匠的院子里堆积了很多木头,知道这些木头都是他从遥远的森林中寻觅来的,甚至每一根都可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年届七十的何木匠一定不愿意让这些蕴藏着无数美妙声音的木头永远沉睡,他想用他那双灵巧的手将那些酣睡的声音唤醒。然而这些木头却让我为何木匠担心,如果他将它们全部制做成琴的话,一定会被累死许多次的。我看着一天天老起来的何木匠,心中不由为他祈愿:老命只有一条,千万不能硬拼。

(C)何大爷,您还是慢慢来吧!

(选自《第七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品集》,有删改)

1.为了寻找木头里的声音,成为好的制琴师,何夕瑞做出了哪些努力?

2.对人物称呼的变化,往往与记叙的内容相匹配,也往往表达作者不同的情感。请仿照示例,分析不同的称呼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何夕瑞:他在找木头和制琴过程中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用这个称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尊重之情。

B何木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何大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以下是百度百科中“何夕瑞”词条。

何夕瑞,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提琴制造专业特聘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环球弦乐协会贵宾会员。荣获"巴渝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有人认为这一内容应该写入文中,有人认为不应该。请你结合词条内容和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