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传家宝 ①父亲听说我要去看姑妈,着实惊讶了,然后就是...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传家宝

①父亲听说我要去看姑妈,着实惊讶了,然后就是高兴,一个劲儿地说,该去该去,打小姑妈就疼你,一有好吃的就想着法儿地给你送过来…….我哪有闲心听他唠叨,催着他快告诉我姑妈家的地址。

②老实说,在那个中午之前,我想都没想过要去看姑妈,尽管她七十多岁了,又不肯和我表哥住在一起,我理应去看望她。那天中午,我去一个淘古玩的同学家,那个同学的藏品里竟然有一个釉色淡青的瓷坛子,说是道光年间正宗官窑里出产的,现在值四万呢。这四万让我想起了我的亲姑妈,我说,你等着,我给你淘一个来。

③小车一路颠簸,几番打听,我总算找到了姑妈的家,一间傍山搭建的低矮的砖瓦房。姑妈正背着一捆柴草,蹒跚看从山上走下来。她好奇地看看小车又上下打量着我,我笑着叫了声姑妈,她愣了一下,才认出我来,哎呦,这不是我的华儿嘛!

④此时正好有几个村民路过,有人侧着头问,二坤,家里来稀客啦?姑妈亮着嗓子答,可不是嘛,我城里的大侄子!姑妈一边说,一边接过我手中的礼品,面向他们就像面对的是媒体记者,看着他们欣羡的表情,骄傲溢满了她脸上的每一道褶皱。

进到屋里,姑妈简直有点不知所措,转了几圈儿,才找来一把椅子,用衣袖擦了又擦,端到我跟前,然后转身给我倒水,我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她又问我喜欢吃点什么,我没有回答,而是侧过头去拨寻记忆中的那枣木桌子。桌子还在,只是桌子上不见了那个釉色淡青的瓷坛子。我的心一紧,便问,您家有麦芽糖吗?有,有。姑 妈立即转身进到里屋,很快抱出一个瓷坛子——呀,就是它,小时候去姑妈家,最让我嘴馋的就是装在瓷坛子里的麦芽糖。我试探着问,姑妈,您怎么把瓷坛子藏起来了,不就是几块糖嘛?姑妈笑了笑,我哪里是为了几块糖,要不是被我撞上,这瓷坛子差点就让你姑父卖给一个货郎了,八十块钱……

八十块不少了,您怎么不卖呢?我顺着姑妈的话问她。我也想换八十块钱,可这坛子是个念想,它是我祖母的陪嫁,我出嫁那天,祖母左看右看,就选了它给我……姑妈不经意间,竟说出了这个瓷坛子的来历,看来我那个淘古玩的同学说的是真的。于是,我鼓足勇气说,我今天来是……

⑦不想偏偏这时,跑进来一个小男孩,看见放在地上的瓷坛子,伸手就要去里面抓。姑妈连忙护住,很舍不得似的,挑了几块小的给他,哄他说,你表叔是难得的稀客,这糖留给他吃好吗?我这才知道这是姑妈的亲孙子。姑妈挑出一块大的麦芽糖递给我,问,华儿,你刚才说你今天来是,…我再也没有勇气说出心中的话了,我说, 我今天就是特地来看您的。姑妈又乐得合不拢嘴了。

⑧吃过饭,该回城了,没想到姑妈抱起那个瓷坛子说,你喜欢吃麦芽糖,就都带回去吧!

⑨可是……可是这瓷坛子……

⑩也给你带回去!

 

1.概括第②段的段意。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下面的句子好在哪里?

进到屋里,姑妈简直有点不知所措,转了几圈儿,才找来一把椅子,用衣袖擦了又擦,瑞到我跟前,然后转身给我倒水,我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她又问我喜欢 吃点什么。

3.第⑤段“我试探着问”,结合上下文,说说“我“想试探什么?试探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写“小男孩“突然跑进来抓糖吃这件事,有何作用?

5.在画线处给文章补写一个既合情合理,又与标题和开头相照应的结尾。

 

1.交代“我”突然去姑妈家的缘由 2.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致写出写出了姑妈见到“我”时的激动、欣喜的情态, 表现出姑妈对“我”的喜爱 3.“我”想试探姑妈是否知道瓷坛子的价值。试探的目的是想用极低的价钱拿走瓷坛 子。作者这样写表现了“我”对亲情的漠视,对金钱的崇拜。与后文姑妈的表现形成对比 突显文章的主 4.用姑妈护糖哄他的言行突显姑妈对“我”的偏爱,故事情节在此发生转折,为下文” 我”没有勇气说明来意作铺垫 5.示例:我没有接过姑妈手中瓷坛子,我知道那是她的念想,那里有她的祖母对她的 爱,那里也承载着姑妈对我的爱。返程途中,我接了一个电话,是那个淘古玩的同学打来的。 但我很果断地回绝了他,瓷坛子面是我们的传家宝,它是无价的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阅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分析作答。本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是:“我”在同学家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价值四万的釉色淡青的瓷坛子,让我想起了“我”的姑妈家的“瓷坛子”。其段意是:交代了去姑妈家的缘由。 2.试题分析:考查赏析句子。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或表达了人物……情感。本题中的语句运用的是动作、语言描写,具体传神地刻画姑妈的见到“我”时的兴奋、喜悦的神情,表现了姑妈对“我”的喜爱之情。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文所写的内容是“我”去姑妈“淘”瓷坛子的经过。结合文章的具体语境和具体内容分析作答。“我试探着问”是想试探姑妈是否知道瓷坛子的价值;试探的目的是想“淘”走瓷坛子;作者这样写,更突出了“我”对金钱的崇拜,这与后文姑妈把“瓷坛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4.试题分析:考查故事情节安排的作用。阅读文本内容,在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文章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把姑妈对孙子和对“我”的态度进行了对比,更突出了姑妈对“我”疼爱,这也为后文情节安排做了铺垫。 5.试题分析:考查对主旨的理解和创意性的表达。补写文章的结尾,要与文章表达的主题吻合。可以从结尾段的作用来考虑如何作答。一般来说,结尾段在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本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算好“年新“账

①岁末年初,“年薪”又成热词。没有谁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关心年薪、期盼涨薪 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但对真正的有态者来说,比年薪更应当、亦更值得关注的,是“年新”—走过年,盘点知识本领、工作事业、人品官德有哪些新风貌新作为,继而做好来年的“年 新”预算,甚是必要。

③有位女作家到邮局取稿酬,营业员好生羡慕:“您会写文章啊,真了不起!”女 作家谦虚地说:“会写文章有什么用,头发都白了,”邮局营业员随口应道:“可是,我 不会写文章,头发也会白啊!”所谓“岁月如刀,刀刀催人老”,头发变白谁也无力抗拒 再怎么“美容”“养生”,终拖不住日头向西。但在长年龄的同时努力求“年新”,不虚度 年华,不空耗此生,则是每个人都可以主观掌控的。

④人作为万物之灵,是“带着任务”降生人寰的。这任务就是“对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贵任”。追求“年新”,实则是履行人生的贡任。有人说得好,养生是为活“ 但活着不是为养生。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人,无疑应当彻悟人生的真正价值,竭力跑 好属于自己的神圣一程,不可以停步跑偏。吾国吾氏“站起来”“富起来”了,这是前人 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国家“强起来”,便是我们这一代的人生责任。

⑤扛起这样的人生担当,离不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作风。当今时代发展似高铁般风驰电掣,任何人“走过的桥”吃过的盐”再多,都没有固步自封的资本。过去讲“经验的一半是失误”,现如今经验的一半可能成错误。所谓“老马识途 蒙着眼都能回家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过去再成功的实践经验都可能成为明日黄花再厚实的知识老本都会很快坐吃山空。要实现人生价值,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拿 出古人震萤映雪、悬果刺股的劲头,学而不厌,奋力开新。

⑥换个角度,追求“年新”也是对生命长度的廷伸。科学实验证明,人之衰老主要 是因脑细胞死亡。而人一生所启用的脑细胞,仅占其总数的1/4,且在活动前提下每天都有新细胞产生。著名漫画家方成年愈九句写过一首打油诗:“生活一向很平常,骑车 作画写文章。养生只有一个字:忙。”这正应了那句格言:“不学便老而表”。在学习和工作中讨生活的人,不会察觉老之将至。许多大师级人物,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 他们的长寿多是追求“年新”的结采。

⑦“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每个人其实都免不了有一些坏习惯和老毛病。经常“三省吾身”,剪一剪歪枝病叶、扫一扫心理卫生、清一清灵魂浊气,彻底去掉里里外外的斑施点点、跌了“跤”但没有白跌,吃了“塹”但没有白吃,勇于纠偏正向,能够过改错,也不失为实实在在的“年新”

⑥两千多年前,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从“三十而立”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每过十年便跃上一个新境界。今天的人们应当追求这样的“登梯人生”----年长一岁努力登高一步。                         (选自《人民日报》)

1.文章开篇为什么要从“年薪”谈起?

2.文章⑤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具体指什么?

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从全文看,人为什么要追求“年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昭阳①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 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陈轸曰:“令尹矣!王 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 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 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 安能为之足。递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 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 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注】①昭阳:人名,楚国大将 ②陈轸:人名,战国时期纵横家。③上柱国:官职 名,楚国的最高武官。④上执珪:楚国最高的爵位,⑥令尹: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 事大权,⑥舍人;王公贵族亲近的掌事的人,⑦卮(zhi):盛酒的器皿 。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昭阳为楚

(2)陈轸齐王使 

(3)舍人相

(4)公是为名居足矣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

(2)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关雎

关关雎鹧,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莱,左右流之。窈宽淑女,寤麻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莱,左右采之。窈完淑女,琴磊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以关雎的叫声起兴,进而写出了对倾心之人的情思。

B. “悠歲悠哉”,以感叹的语气着意表现了难耐的相思之苦。

C.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愿望终成现实时的热闹情景。

D. 全诗运用重章叠句的方式表达情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请找出统摄全篇的诗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他急忙伸出手来,但因为看不见我,没有摸到我。

“这是谁?”他问,好像竭力想用那双失明的眼晴看一看似的,一多么徒劳而痛苦 的尝试啊!

“回答我,—再说一遍!”他专横地大声命令道 “你还想喝水吗,先生?杯子里的水让我泼掉了一半。”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 的(人名)作品《_________》 

(2)文段中“他”是“谁”?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双目失明?随后“我”做出了一个什么决 定?请用简要的语言回答。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①对于校园暴力,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预防机制,也是根本手段,②通过学校的 法治教育、思想教育、人文教育,使校园暴力逐步减少,③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 常的是非观、价值观、法治观,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法治意识为出发点,④真正把 学生培养成具备健康观念的人。

(1)第②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