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议论文阅读 “深”得下去,才能“升”得上去 ①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议论文阅读

“深”得下去,才能“升”得上去

①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事业发达,步步高升”也是人们之间喜用的相互祝福语。正常的人在人生的目标追求中都是希望“升”的,希望升职务、升地位、升薪水、升能力、升品质、升影响,一句话,希望与“升”有缘。同“升”结伴,不断地超越过去,最好是“升”得超越他人,“升”得出类拔萃,备受社会的尊重和赞赏。

②然而,不是想“升”就可以“升”的,更不会毫无条件地拔地而起、扶摇直“升”。“升”需要深入、深耕、深造,需要深学、深探、深究,需要养成“深”的功夫、“深”的习惯、“深”的品质和“深”的作风。

③只有“升”的想法没有“深”的行动,“升”的想法只会是空中楼阁;虽有“深”的行动但“深”得不实不透,“升”的想法也只是一个美丽的画饼。只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生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的。向往成为博学之才,而在实际的学习中却浅尝辄止或“蜻蜓点水”,学问是永远不会沾边的。盼望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干起活来怕苦怕累,要么半途而废,要么点到为止,生活能够原地踏步就是一种万幸。一句话,没有投入,没有付出,没有坚守,没有沉得住气的定力,没有俯下身子扎进去的深度实践,“升”的期待只会是水中的月亮和镜中的花朵。

④“升”的愿望一旦和“深”的表现结为连理,“升”的景况不是“旭日东升”,也是“冉冉升腾”。

西汉时期的匡衡,家境贫寒,便“凿壁偷光”,借着隔壁邻舍墙缝中的一缕烛光读书,终于学有所成,被封郎中,迁博士。            那些声名远播的成功人士,无不是拥有追本溯源、寻根究底、深挖细究的“深”劲头,拥有不弄清楚、不搞明白、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的锋利和梅花的清香需要磨砺和苦寒才能换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说的是任何奇迹的出现必须要坚持不懈去努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到了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创造不出的神话。这些名言俗语,实际上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升”与“深”的关系。

⑥“升”是朝上走、向上伸,“深”却是向下沉、往下扎。“深”与“升”,朝向截然相反,但却是相得益彰、相反相成:只有 “深”得越下,方可“升”得越上;只有“深”得越厚实,才能“升”得越茂盛。“升”是“深”的结果与景象,“深”是“升”的前提与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基实才能托起高楼,只有“深”得扎实,才有高高“升”起的可喜局面。这就是“升”与“深”的辩证法。

1.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为第四段的空缺处添加一个事实论据,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读完本文,你懂得“深”与“升”的辩证关系了吗?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

 

1.只有“深”得越下,才能“升”得越上;只有“深”得越厚实,才能“升”得越茂密。(或:“深”得下去才能“升”得上去。) 2.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深”得下去,才能“升”得上去的论点,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3.示例:李白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道理,锲而不舍地学习与感悟,终于成为了一代诗仙。 4.答案不唯一,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言之成文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题目即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第五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 3.本题考查学生补充议论文论据的能力。首先要明白论据的类型,然后从积累中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列举名人事例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即围绕哪方面品质去写,然后用精练的语言叙述。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说明文阅读

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

①2009年,中国以1300多万辆汽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原因如下:

②第一,土地制约。城市街道交通拥堵,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击就如一条长龙;不少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也都成了“停车场”。中国已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用于新建、扩建公路。占地面积数量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而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只相当于美国的1/3。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③第二,能源制约。美国的汽车普及率已超过50%,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有6.9亿辆汽车。若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这可能吗?即使普及电动汽车,也只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能源的制约。

④第三,环境制约。汽车尾气排放正在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的汽车普及量达到6.9亿辆,就意味着未来废气排放量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的总和。

⑤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

1.中国汽车拥有率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第二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三段加点的词“预计”能否删除?为什么?

4.阅读下面的材料链接,参考美国、日本等“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提三条能有效缓解汽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矛盾的合理化建议。

链接材料:在日本,虽然汽车普及率很高,但东京等大城市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人们普遍利用公共交通上下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车族”倾向于少开车或不开车,尽量选择附近的商店进行购物,以致远离住宅区的大型商业设施的经营者惊呼“‘汽车社会’在日本消失了”。其实,汽车社会在日本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提高了开车出门的门槛,降低了以拥有豪车显摆身份的兴趣。美国、日本这些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动向,值得中国深思。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之,举茂才,四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乙】张堪,南阳宛人也。世祖徽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召拜郎中。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

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民耕种,以致殷富。

帝尝召见诸郡计历,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_______

⑵四荆州刺史________

民耕种________

⑷其仁以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子孙尝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各画一处)

⑴ 暮 夜 无 知 者                     ⑵ 渔 阳 太 守 张 堪 昔 在 蜀

4.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是(     )

例:已而细柳营

A.     B. 以此遗    C. 堪闻之    D. 而堪去职

5.对甲乙两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的“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现在常说成“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B. 甲文通过“暮夜拒金”“拒‘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子孙开办产业”的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而乙文则通过“献计获胜”“败敌富民”等事件来表现人物品质

C. 甲乙两文都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并着重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来凸显人物的特征。

D. 《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这两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在金钱方面的表现却可圈可点,这种高风亮节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6.从张堪的行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请分点概括作答。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

蓝鲸,是一款俄罗斯死亡游戏,游戏的参与者在10至14岁之间。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摆布与威胁,已有130俄罗斯青少年因此自杀。这款游戏借由网络,从俄罗斯传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引起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多地公安网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相关提示,呼吁公众抵制“蓝鲸”死亡游戏,并及时举报。

(1)阅读材料后,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校九(一)班决定就此开展一次“拒绝游戏,珍爱生命”的主题班会,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拟一段开场白 。(要求不少于4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的朋友沉溺于“蓝鲸游戏”,你将怎样劝说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韩子奇仍然有所留恋。那是二十年来未了的情,未熄的火,未还的债,未赎的罪。他一直在怀念着一个人,默默地,偷偷地,苦苦地。他不能在妻子面前流露,更不能在儿子、儿媳面前流露,只有女儿知道他的心,却又知道得太晚了。他现在没有任何人可以倾吐了,只能闷在心里。但他不能把这情、这火、这债、这罪都带到土里去,在死之前,他自己要向自己清算,要求得那个不能忘怀的人的宽恕。可是,他不知道她如今流落何方?不知道她这二十年来是死是活?路途遥遥,大海茫茫,他到哪里去寻找她呢?他气息奄奄,朝不虑夕,又怎么可能再一次走遍天涯海角呢?“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侧身西望涕沾裳”!

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泊秦淮》一诗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5)《小石潭记》一文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 《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借鱼儿的游弋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6)《<论语>十则》中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