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萧瑟(sè) 缱绻(quǎn) 倒...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sè)      缱(quǎn)    行逆施(dào)

B. 射(bèng)    惊(zhé)     影影绰绰(zhào)

C. (cháng)   体(zài)     风驰电(chè)

D. (qióng)   谛听(dì)      捉襟见(zhǒu)

 

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B项的注音有误,正确的应该为影影绰绰(chu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会有无数次“遇见”,也许遇见一本书,启迪你人生的方向和航程;也许遇见一朵花,带给你沁人的美丽和欢喜;也许遇见一只鸟,留给你莫名的难过与悲伤;也许遇见一个人,带给你些许的温馨和感动……遇见是一种阅历,遇见是一种缘分,遇见是一种幸福……

请以“遇见你,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等;④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守着花一样的芬芳

徐伟军

①我在一个雨天走近它。墙角处,它红得清纯、干净而又安静。小小的,饱满的头颅昂扬在细细的草茎上,风一吹,沾着的雨水轻轻滑落,花骨朵柔韧地颤动几下。它的好看,不是惊鸿一瞥,也不是富贵斗艳,它的好看是淡淡的,不求人看到,却如大地的篱笆、乡村的炊烟,默默地、自然地,却又生命力非凡地在那平凡世界里盛开。

 ②这花儿,倒让我想起那个常来我们小区收废品的人。她娇小、瘦削,五十多岁的样子,声音倒很洪亮,常骑着三轮车来我们小区转悠吆喝。那天,我把车库里堆放的水果箱、牛奶箱之类杂物一股脑儿往外扔,她说六毛钱一斤,我说你收去吧。我的本意是你拿走好了,她却很细心地把纸箱都拆了折叠好,找来一条尼龙绳四角缚住,杆秤钩子拉起这叠纸板。女人已经把脚踮得很高了,她的手臂拼命地往上提,脖子跟着吊起来,伸着头去看像是很遥远的“秤花”,等整个身子稳住了,似乎看到她为了平衡屏了一会气,本来不大的眼睛眯得更细了,很快,她响亮地说出“七块八”,紧接着,她又说:“给你八块钱吧!”我忖度了一下,估计钱是一定要给我的,我便说那就七元吧!她迅疾地补了一句:“都已经是七块八了!”似乎觉得把八毛钱省去了很不好意思,又一边说“你人真好”,一边从三轮车的底座下取出钱来。我接过钱的一刹那,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滋味从心头生起,是温暖,是感动,是敬意,抑或是生活的朴质?手掌上,棱角坚挺的五元纸币和两个锃亮的硬币静躺着,此时传递着我的手温,我显得笨拙极了,不知道该安放何处?

 ③我迟疑的片刻,她又与我聊起我妈。我妈七十多岁了,隔三岔五要来屋边的一片菜畦里耕种,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她们就聊上了,很熟络的样子,有时,我在书房里,就传来两个女人絮絮叨叨、家长里短的腔音,一个是吴越老媪,一个是河南妇人,语言的交流上却一点没有沟壑。我突然想起“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诗句,感觉那么温馨,那么投缘。她们究竟聊了啥,我没听清,但我听得出,每一次与我妈聊,她都很爽朗开心。在别处的城市、陌生的人群里,女人知道,除了三轮车上自己的吆喝声,她大多数时间是寂寞的,只是一个人穿行在城市的小区,在别家的灯火中念想着自己的家人,念想着幸福团聚的日子。所以,女人见我妈的身影没有在菜园里晃动,她就惦记起我妈来了。她说我妈身骨子真健,很善良,人好。在她眼里,我妈是她恩人似的,她说这话时,满心的喜悦写在脸上,仿佛有一阵又一阵的幸福掠过来。我莫名被眼前这样一个直性子女人感染,转眼又瞥见那朵墙角的无名花,灿灿然,润湿,光洁,红晕在娇小的花瓣上荡漾着,那么透亮

 ④夜色渐渐笼罩过来,女人已经把一天的收获都高高地堆向三轮车,她习惯地环顾一下“营地”,俯下身,拾捡起草缝和石隙间的断绳、纸屑和破塑料瓶,甚至不是她扔的一个烟蒂……日暮苍山下,一个早已被纸板淹没的女人渐行渐远。

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梦,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的梦竭尽全力。尽管有时候并不招人注意,但坚守着花一样的芬芳和情操,不迷失不低落,自有生动摇曳之美。

1.第①段用“大地的篱笆”“乡村的炊烟”来比喻花合适吗?说明你的看法。

2.本文刻画人物注重细节描写,从文中找出一处作简要赏析。

3.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转眼又瞥见那朵墙角的无名花,灿灿然,润湿,光洁,红晕在娇小的花瓣上荡漾着,那么透亮。

4.概括文中的“女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5.选文以“守着花一样的芬芳”为标题有何用意?

 

查看答案

家乡山杏

梁世芳

①山杏,也叫野杏。在我的家乡河北平泉,山杏有着特殊地位:阻沙源、涵水源、创财源。山杏是“铁杆庄稼”,山杏花漫山遍野,引来无数游客;果子熟了,摘下来就能卖钱。

②水,依旧冰凉;风,依然料峭。但是,只要寒风中夹带着一丝暖意,山杏就会复苏,生出红色花苞,待风拂来,旋即盛开。几天内,山杏花竞相怒放,为早春带来一抹明艳色彩。

③远望,广袤的山野都被杏花笼罩,形成花的海洋,粉白浩瀚地涂满山野,像是冬天里的雪,白得十分淡雅。无论是山脚、山腰,还是山谷、山坡,到处是他们的领地,犹如一个大家族,遥相呼应,气势恢宏。

④近观,那嫣然微笑的花朵一串串,千姿百态,像一只只粉蝶振翅欲飞。沁人心脾的芳香引来成群结队的蜜蜂,有的上下翻飞,有的扎进花蕊。花瓣很小,还没指甲盖大,白里带点淡淡的粉红,像是少女羞怯的腮红。枝条上除了绽放的花朵,还有含苞欲放的花蕾,亦如娇羞少女咧着小嘴,更加讨人喜欢。

⑤“杏花前后三场冻。”山杏的花时虽然短暂,但要历经几场与雪花的“斗艳”。只有在“冻”中胜出的花朵,才会在渐趋凋零中孕育出绿色小杏果。冬寒销声匿迹,春暖统治山野。到了夏初,红红黄黄的果实便压弯了枝头。

⑥夏季是最忙碌的时节,农民除草、施肥,在田间来去匆匆。忽一日,山杏果成熟了,山野热闹起来。采山杏就那三五天,男女老少齐上阵。“抢一天的山杏比种一亩地的‘棒子’卖钱还多。”二叔告诉我,山杏是家乡的“心肝宝贝”,是脱贫致富的“摇钱树”、美化山村的“功勋树”。

⑦昔日,家乡人食不果腹、青黄不接的时节,杏果就成了家乡人的“救命粮”——奇香无比的杏仁粥,一次次让人们摆脱饥饿。如今,山杏浑身都是宝:杏肉作果脯,杏壳烧活性炭,杏仁除了入药外还制杏仁露、榨杏仁油,就连枯树枝、枯树干都成了烤制芳香食材的抢手燃料。

⑧年年岁岁,山杏不仅给家乡的房前屋后“增光添彩”,还“倾其所有”,成就一个生机勃勃的绿色产业。家乡培育了山杏,山杏成就了家乡。如今,一株株山杏树,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使家乡焕发生机,演绎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有杏”的绿色精彩。

⑨它立足一处,涵养一方水土、维持一方生态、养育一方百姓。由此,我感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生如杏。无论出身何处、贫富如何,只要脚踏实地接地气、练“根劲”,就能生存、干事、有作为,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

1.试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句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3.从全文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并说明理由。

4.结尾段作者说“人生如杏”,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

③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④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植树的牧羊人》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2.从文中找出与第②段画线句相互照应的句子,并说说这么写的好处。

3.第④段是本文的结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蒲松龄《狼三则(其三)》

注释:①伏焉:躲藏在那里。②顾:然而,可是。③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褪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猪膨胀,让皮肉分离。④乌:怎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坐于前   犬:            ②一狼其中        洞:

③令不可       去:            ④顾无计可以    死:

2.把下面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3.两文中屠夫杀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各表现了怎样的智慧?

4.比较甲乙两文中狼的形象,你觉得哪一个更生动?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