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我听懂了你的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 ②感情真...

请以“我听懂了你的声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 ②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例文 我听懂了你的声音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我的心魂。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我听懂了你的声音”。命题作文关键要准确审题,题目中“我”表明这篇文章要用第一人称来写作,所写的人或事要与“我”有关。“听懂”是从“声音”中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或思想上有了某种感悟。这里的“你”可以是生活中的人、事、物。“声音”,可以是我们最熟悉不过自然界的风声、雨声、清脆鸟鸣声;可以是生活中的笑声、哭声、优美歌唱声;更是“朋友的嘱托”“父母的叮咛”“同学的感谢”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题材,选择材料时要注意表达积极向上的主题。题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不要选择其它的文体来写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叶倾城的《麦当劳的礼物》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大一圣诞节前的那个周末,我回了家,喝着妈特地给我煨的排骨汤,我心里一直在犹豫:该不该向妈要这笔钱呢?

②爸去世得早,自小我便看惯了妈的操劳,从不曾向她要过额外的花费。可是,这次是不同的,因为朱樱。

③常常地,与朱樱徘徊在小径上,不知不觉,走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不知道怎么样才可以将时光留住。室友们为我出谋划策,建议我趁热打铁,给朱樱一个浪漫的圣诞夜。中式餐厅嘈杂,气氛差,情调好的地方我又消费不起,最后选定了麦当劳。

④可是该怎么向妈开口呢?滚烫的汤哽在我喉间,我反复思量着,室内满满的全是我喝汤的声音。妈坐在我对面,静静看我,忽然说:“前两天,厂里开了会,说要下岗一批人。”

我霍地站起,惊恐地盯着妈的脸:“妈,你下岗了?”妈一愣,然后就笑了,笑容里是无限的疼惜与爱怜:“看你吓的。我说要下岗一批人,又不是说我,妈干得好好的呢。”

⑤我松了一口气。想,妈现在心情应该不错,咬咬嘴唇一口气说出来:“妈,下学期要去工厂实习,学校要交200块钱材料费。”

⑥妈“啊——”了一声,有明显的失望意味:“又要交钱……”我不敢看妈的眼睛:“要不然,我跟老师说……”妈已经转过身,拉开了抽屉:“我给你两张100元的,路上好拿。”

⑦妈找了半天,也只找出一张100元,一张50元,其余的都是10元的。她把每一张钱的纸角都压平,仔细地数了好几遍,把钱折了四折,叠成一个小方块,小心地塞进我书包的夹层里,把双层拉链拉好。送我出门的时候还在反复地叮咛:“车上小心,现在小偷多。”我“嗯嗯”地答应着,却已控制不住自己的脚步,飞奔着,越跑越急,要即刻赶到朱樱的身边。

⑧圣诞节的黄昏,下了雪,将圣诞的气息衬得更繁华鲜明。麦当劳里人山人海,我们等了好久,才有一桌人起身,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抢到座位。朱樱伸手招呼:“小姐,清一下台子。”

⑨一位女服务员疾步走过来,远远地,只见她略显单薄的身影,走路时上身稍稍地前倾,竟是十分熟悉。她走到我们面前,我在顷刻间呆住了:妈! 怎么会是妈?她现在,她现在应该在上班呀。陡然地,我记得在厨房幽暗的灯光下妈黯然的脸色。难道,难道妈在骗我?妈,下了岗?

⑩妈也在同时看见了我,一刹那间,她的眼睛瞪得很大,死死地、用力地盯着我。我看见惊骇、怀疑、失望、痛楚,仿佛巨浪滔天,从妈的眼中无穷无尽地出。她的身体轻轻地摇晃了一下。 

然而妈什么也没说,只是低下头去,利索地开始清理桌上的残杯剩盘。我想喊她“妈”,可是也许是因为震惊,也许因为周围喧嚣的人流,也许只是因为朱樱。我竟一个字也说不出口,只是愣愣地看着她。

她再没有看我一眼,径直到邻台清理。把废物倒入垃圾桶里时,她停一停,伸手抹一抹额头,当她再一次从我身边走过时,我看见,在她的手臂上,那烙痕一样清晰的,分明是一道长长的泪痕……

哦,那个周末的晚上,是不是妈本来是准备告诉我她下岗的消息?是什么让她改了口,是不忍见我那一刻的紧张与焦灼吗?我紧紧地握住袋中的纸币,第一次知道了钱的分量。

许多成长岁月的事,像旋风一样涌上来又翻下去,我竟不能止住自己的泪……

(有改动)

1.本文围绕“我”向母亲要钱请朱樱过圣诞节展开情节,请在下列横线上各填写四字短语,概括情节内容。

犹豫不决 → ______________ → 巧遇母亲 → 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妈妈本答应给“我”两张100元,找了半天,也只找了一张100元,一张50元,其余的都是10元。说明母亲赚钱的不容易,也侧面体现出当时“我”的不成熟、不懂事。

B. “我”在麦当劳遇到妈妈,想喊她“妈”,最后竟一个字也说不出口,只是愣愣地看着她,是因为朱樱在身边,拉不下脸。

C. 段写到母亲哭泣,是因为“我”撒谎,让母亲“失望、痛楚”。

D. 小说以生动的情节,塑造了一个“宁愿苦了自己,也不愿苦了孩子”的含辛茹苦的母亲形象。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分析第⑩段画线句中“涌”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赏析。

(1)这篇小说与《我的叔叔于勒》都有出人意料的情节,但通过巧妙的伏笔铺垫,使其又在情理之中。请对照表格,完成问题。

两篇文章的情节设计

出人意料的情节

巧妙的伏笔

《我的叔叔于勒》

原以为于勒是富翁,却在轮船上遇到了已成穷人的于勒

于勒信中提到他将要作长期旅行,从此十年没有再来信,预示事情将有变化。

《麦当劳的礼物》

原以为_____,却_

_________

 

(2)【链接材料】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

(选自鲁迅《藤野先生》)

本篇小说中的“我”和链接材料中的鲁迅都说了谎话,但是他们撒谎的目的不同,请你概括说明。

“我”撒谎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撒谎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宋威的《涵养几分静气》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书舟中作字》中记载,苏轼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苏轼“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选自《 人民日报 》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两小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围绕“怎样培养静心”,作者主要论述了三个观点,分别是_______,艰难困苦的历练能培养静心,_________。(以上三空,请用主谓句的形式回答,力求简洁。)

(2)第②段主要通过_______和道理论证,论述了“静”的重要性。

2.第①段从一则故事写起,有哪些作用?

3.关于第③段论证思路的概述,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1)提出本段观点:严格的自律能培养静心。

(2)通过道理论述,强调自律对培养静心功夫的作用。

(3)引用名言,强调自律对涵养静心功夫的重要性。

(4)举出毛泽东的事例证明观点。

A. (1)(4)(3)(2)

B. (3)(2)(1)(4)

C. (3)(1)(4)(2)

D. (1)(3)(2)(4)

 

查看答案

阅读《湿地和森林一样重要》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大家知道,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天然工厂”。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要吸收4000亿吨二氧化碳,释放2000亿吨氧气,其中绝大部分就是森林的“功劳”。人类和绝大多数生物,都需要靠绿色植物制造的氧气来生存。除此之外,森林还是天然的吸尘器,1亩森林一年能吸附2.4吨粉尘。森林中有许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杀死空气中的病菌,从而净化大气环境。

②相比森林来说,湿地似乎离我们比较远,它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在过去更是受到较少的关注。所谓湿地,一般是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于长期被水淹没或有大片浅水区域,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土壤系统。我国湿地面积约有6600万公顷(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0%,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我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浅海水域、水库、河口、海岸滩涂、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③别小看湿地,它可是和森林、海洋并列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这是因为湿地对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净化和分解作用,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解毒”功能。在湿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植物,伴生其中的有各种水生动物以及肉眼不可见却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体。随水流入湿地的各种污染物,或直接被土壤阻截,或被湿地动植物利用,或被湿地微生物分解。整体上看,湿地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净化器。

④湿地还有很重要的蓄水功能。在天气多雨、河流涨水的时候,湿地就像“海绵”一样储存过量的水分,减缓洪水的流速和流量。等天气转好,洪峰退去,储存在湿地中的水再通过下渗的方式来补充地下水。

⑤由此可见,湿地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一点也不逊于森林。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吸收数千亿吨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等量的氧气。

B. 湿地,一般指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C. 沼泽属于自然湿地,稻田属于人工湿地。

D. 水库、河流、海岸滩涂、池塘、稻田等等湿地,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解毒”功能。

2.兴化地区湿地资源丰富,如水上森林和西郊镇境内的徐马荒就是有名的湿地。暑假里,李静和家人去徐马荒游玩,看见湿地里河沟密布、野草丛生、蚊虫无数,就觉得徐马荒没有存在的意义,还不如填土改造,变成居民区。请你以李静的同学身份,结合③④两段内容,告诉他徐马荒的重要作用。

李静,你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文章内容,回答下面两小题

(1)第①段画线句中“绝大多数”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王安石的《伤仲永》(节选),回答后面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选自九上《语文读本》,有删选)

[注释]①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②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③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④旁近:指邻居。⑤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⑥文理:文采和道理。⑦利其然: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⑧扳:领着。⑨谒:拜访。⑩称:与……相称(相当)。众人:常人。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 )

②邑人之( )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④余之也久(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借旁近与 辍耕垄上    

B.其:稍稍宾客如土石何

C.以:或钱币乞之 醒能述文者

D.于:舅家见之  皆以美徐公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其 文 理 皆 有 可 观 者

3.翻译下列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幼年时的方仲永可谓神童,但成年后的方仲永却“泯然众人矣”。请根据文章,概述他变化的原因以及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查看答案

阅读白居易的《客中守岁在柳家庄》一诗,完成后面小题。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1.诗歌的首句不仅开篇点题,点明时间是____________,而且形象地表明了作者当时生活__________的处境。

2.这首诗除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还表达了什么情感?

3.写思念亲人,可以写己思人,还可写人思己,这首诗中写人思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