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郑板桥的字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奇...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郑板桥的字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奇崛峭拔如“乱石铺街”。

B.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共8集,每集50分钟,将于2018年春节期间与观众见面。

C. 对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做到真和忍:真者,真诚相待,不虚情假意;忍者,宽容忍让,不针锋相对。

D. 三四月份是兴化菜花最美的两个月份,各地游客会在这两个月里蜂拥而至。

 

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D“三四月份是兴化菜花最美的两个月份”中“三四”是确指的两个月份,中间应该用“、”号。故答案为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按序写出相应的汉字。

享受冬天,坐在田园的篱笆旁,领略那片静mì的轻松。享受冬天,坐在火炉边,qīng听一个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享受冬天,坐在山巅,感受大自然的粗guǎng与旷达。冬天是风和日丽的前奏,让我们憧憬不久的春天会更富有mèi力。

 

查看答案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会拥有各种各样的陪伴:家人的陪伴,为我们的成长增加温暖与安全感;朋友的陪伴,使我们的成长不孤单;书籍的陪伴,让我们的日子诗意而美好……陪伴是最长情的的告别。

请以“陪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⑴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⑵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⑷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查看答案

阅读《那年那雪》,完成后面小题。

①年三十了,大雪们纷纷扬扬的。洁白晶莹的雪花,舞着冬天的灵光。远处白茫茫的原野与天相接,玉宇琼寰,浑然一体;近处校园,屋顶像盖上了厚厚的棉絮,让人联想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雪虽然很大,但封不住人们对年的情感。我仍像往年一样,从上午就开始陪着妻子忙年夜饭。已经三年了,有三位初中学生,每年三十都在我家陪我过年,同吃年夜饭,一起看“春晚”,包饺子,一起用爆竹辞旧迎新。不是一家胜似一家,其乐融融。我已习惯了这种气氛,这让我感到年的热烈与充实。

③天暗下来了,但对联还是被雪映得鲜红。“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作为对联,似不工整,但我喜欢毛泽东赋予梅花的那种精神。

④雪仍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鹅毛般一层接一层覆在雪地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望着眼前的雪景,我想象着他们三个矮小的身影在雪地里跋涉,心里酸甜交杂,有些惴惴不安了。

⑤晚会已经开始,我在一种莫名的不安与烦躁中拨通了好友李为增家的电话。李为增比我长两岁,为人仗义热情,我们在一起玩得很投机。他家里挺热闹,电话里隐约听到有不少人在喝酒。通话中,我忍不住流露出因雪大,学生未到的缺憾与失落。原本想与他聊天解闷的,但又怕影响他们喝酒,我没多说什么,就把电话放下了。

⑥外面的雪似乎小了,我和妻子随便吃了点饭,就开始包饺子看电视。节目很精彩,但总提不起我的精神,老觉得这年没味道。快十点了,忽听到有人敲门,接着是跺脚拍雪的声音。“来了!”我边说边惊喜地拉开门。可开门的刹那间,我愣了一下,因为站在我面前的不是我一直等待的学生,而是我的为增哥。心头似乎有一股股暖流涌出,我的双眼顿时模糊了……

⑦我恭恭敬敬地敬了为增哥两杯酒。一杯一两,觉得满腹热辣辣的爽。为增哥问及我那三个学生。我告诉他,这三个学生是我送走的第一届学生。那时我刚毕业,尚未成家,整天跟学生泡在一起。上课、考试、春游、联欢……两年转眼过去了。离校时,学生自发买来了糖块水果与我话别。望着一个个将要离我而去的学生,心里紧一阵、松一阵的不是滋味,几次差点掉下泪来。待我强忍着内心的酸楚送走他们后,自己一个人独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流泪。教室外的杨树沙沙响,可我再也看不见他们在树下嬉闹的身影,他们也不会再盘腿坐在我面前,听我讲保尔·柯察金的故事……   

⑧不知什么时候,他们三个又回来了,一起抱着我哭,并安慰我说:“老师,我们会常来看望您的……”

⑨年夜,在不间断的鞭炮声中似乎过得很快,不觉天已亮了。雪停天晴,大地银装素裹,厚厚的一片洁白。我站在门口送为增哥,忽记起昨晚,问他:“你昨晚怎么摸来的?”他看着我笑笑说:“看不清路,几次陷到路沟里。”我心里一沉,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激。

⑩我们说话间,只见从教室的拐角处来了三个人,他们在没膝深的雪里,有些吃力地一步步跋涉过来,很远就喊:“老师新年好!老师新年好!”我望着三个小冤家,心头一热,泪簌簌洒落在洁白的雪里。

1.默读全文,围绕“我”的情感变化,勾画出相关文字,填写下表。

故事情节

感情态度

除夕飘雪忆往事

A           

雪急夜深生未到

B          

好友冒雪来相陪

C           

雪停天晴生拜访

D 感动幸福

 

 

2.品味语言

⑴“来了!”我边说边惊喜地拉开门。可开门的刹那间,我愣了一下,因为站在我面前的不是我一直等待的学生,而是我的为增哥。心头似乎有一股股暖流涌出,我的双眼顿时模糊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望着三个小冤家,心头一热,泪簌簌洒落在洁白的雪里。(结合语境,说说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文中“我”的形象特点,并举例分析。

4.第④段中,“望着眼前的雪景,我想象着他们三个矮小的身影在雪地里跋涉,心里酸甜交杂,有些惴惴不安了。”“心里酸甜交杂,有些惴惴不安了”为什么?请用一段话把“我”当时具体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不少于60字)

 

查看答案

阅读周谷煜的《想起那年读书时》,完成后面小题。

①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②十来岁,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我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大人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看着看着,我的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③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④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我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我拿到了小人书。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⑤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⑥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涌动而来,真好。 

⑦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⑧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因为爱熬夜,我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那时候,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⑩后来,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⑪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些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3.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结合全文,体会文末画线句子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鸣急;狼闻四,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有动。竖下视之,气已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同“刨”用足趴地。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陈太丘与友_________

其家穿井 _________

⑶闻声四 _________

⑷气已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两狼之并驱如            令嗥

B. 目似瞑,暇甚           甚仓皇

C. 狼不敢,眈眈相向        乃悟狼假寐

D. 一狼径                  相数十步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诫子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国人道之,闻之与宋君。(《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蒲松龄的《狼》中的屠户与本文牧竖对狼的应对方法不一样。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