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食品添加剂中的“白富美” ①很多人觉得食品添加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食品添加剂中的“白富美”

①很多人觉得食品添加剂不是好东西,希望 “零添加”。也有很多人觉得“天然成分”比“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更安全,所以要选择“纯天然”。但人们或许不知道,有些食品添加剂加了比不加好,甚至你巴不得多加一点,也有些食品添加剂本来就是“天然成分”。比如在我国合法使用的两千多种食品添加剂里,不乏维生素、必需氨基酸、矿物质等对健康有益的物质,也有各种高大上的“植物精华”赫然在列。

②首先是营养强化剂,它们是食品添加剂中的一大类,这包括了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A、B、C、D、K等)、矿物质(钙、铁、锌、硒等)和其他营养物质(DHA、乳铁蛋白等)。当然营养强化剂并不是越多越好,比如脂溶性维生素吃多了反而有可能中毒,所以国家标准对强化剂的上限和下限都做出了规定,既保证有效性又避免过犹不及。

③对于某些特殊人群,营养强化剂是必需的。比如有的婴儿没有母乳可吃,需要吃婴幼儿配方乳粉,这里面就必须加入多种营养强化剂,配合乳清蛋白等其他成分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婴儿的全部营养需求,使宝宝健康成长。

④其次有多种氨基酸都是食品添加剂大家族的成员,包括一些人体无法合成的必须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大多数用作增味剂或者香精香料,提供鲜香的口感。比如你最熟悉的味精就是谷氨酸的钠盐,尽管有谣言说味精导致多动症或其他不良反应,但国际上几大权威机构从没否定过它的安全性,也从未限制其使用量。

⑤现代社会的饮食越来越精细,粗粮反而受到城里人的追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补充膳食纤维。食品添加剂中有一大类叫增稠剂,一般是胶类、多糖类、糖醇类和改良淀粉类物质,其中有很多品种都是来自于天然食材的膳食纤维。比如提取自豆类植物的刺云豆胶、槐豆胶、瓜尔胶、葫芦巴胶、决明胶、皂荚糖胶、田菁胶、大豆多糖;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黄原胶、可得然胶;提取自海藻的卡拉胶、海藻酸钠、海萝胶;提取自其他植物的黄蜀葵胶、亚麻籽胶、沙蒿胶、阿拉伯胶、果胶;提取自动物皮、骨和结缔组织的明胶;还有近些年被保健品厂家吹嘘的甲壳素、葡聚糖、壳聚糖也都是膳食纤维。

⑥除了以上这些,食品添加剂里面还有些品种听起来也很高端洋气,比如番茄红素、蜂蜡、石榴果汁浓缩物、薰衣草油、紫苏油等等。甚至有些咱们厨房里的常见调料也算食品添加剂,比如八角茴香、丁香、肉桂等等。其实无论用不用、用哪种、用多少种食品添加剂,只要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就不会危害健康,在安全性上也没有差异。另外,目前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90%是来自鲜活农产品,仅有10%左右来自加工食品,食品添加剂的威胁其实是被严重高估了。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10月)

1.关于文章的说明对象,下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食品添加剂的功能    B. 食品添加剂加了比不加好

C. 食品添加剂中也有营养高手    D. 食品添加剂的危险被高估

2.根据文本,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了保证营养强化剂的安全使用,国家标准对强化剂的上限和下限都做出了规定。

B. 多种氨基酸也是食品添加剂,大多数用作增味剂或者香精香料,提供鲜香的口感。

C. 食品添加剂中有一大类叫增稠剂,品种都是来自于天然食材的膳食纤维。

D. 目前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大多数来自鲜活农产品,食品添加剂的威胁其实是被严重高估了。

3.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认为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有害的,读了本文,你对食品添加剂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谈谈。

 

1.C 2.C 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提取。文章介绍的科普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写出自己平时的认识,并根据文章最后一段“食品添加剂的威胁其实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怕,而且适当吃一些具有营养强化作用的加工食品,是有益无害的”,谈谈认识即可。要发挥想象,大胆作答,意思对即可给满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对象的辨析能力。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就是你要说明的事物。找准说明对象有以下方法:(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结合文章男人来理解,本文说明对象是“食品添加剂中也有营养高手”。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逐段分析内容,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总结归纳说明内容,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说明的顺序,分析说明的语言,然后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做出回答。C项表述错误,可以结合“食品添加剂中有一大类叫增稠剂,一般是胶类、多糖类、糖醇类和改良淀粉类物质,其中有很多品种都是来自于天然食材的膳食纤维。”一句来理解,“都是”的表达太绝对,不准确了。 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提取。文章介绍的科普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写出自己平时的认识,并根据文章最后一段“食品添加剂的威胁其实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怕,而且适当吃一些具有营养强化作用的加工食品,是有益无害的”,谈谈认识即可。要发挥想象,大胆作答,意思对即可给满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寇准读书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宋史·寇准传》

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准入相    不能称前时之    B. 惜学术不尔    不为外人道也

C. 准出陕    鲁肃过寻阳    D. 寇公材        邑人

2.请为下列句子断句。

准  严  供  帐 / 大  为  具  待 / 咏  将  去 / 准  送  之  郊

3.从本文可以看出寇准是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互相轩邈   _________  (2)负势竞________

(3)蝉则千不穷:________  (4)天下独绝 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一静一动。细致地描绘出“异水”的动人之态。

B.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字。

C. “千百”,“千”“百”等词在文中都是虚指,言其多。

D. 第三段先从远处写视觉景物,再从近处写耳闻之声,从静到动,从详到略。

 

查看答案

请你仿照下面画线句,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青春好似一首悠扬的歌曲,我们则是柔和的音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几千年的祭祀传统,牵动着中国人一种最隐秘而质朴的情感,一头系着对亲人的思念,一头连着对未来的祈福和期盼。

B. 在学校追逐教育效率的进程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证明并履行自身职责,发挥调控和监督功能,要对非正当、无界限抢夺优质资源加以规范。

C. 2017年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虽然是一部清末民初的传奇女性励志大剧,孙俪却将它演绎得别具少女气息,成为今年最火的电视剧之一。

D. 据悉,目前只有部分省份使用高考课标卷,该“阵容”包括由海南、吉林、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份组成,且队伍日趋壮大,加入的省份数量呈上升趋势。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晚一首《拉住妈妈的手》,令电视观众触目伤怀,感动不已。

B. 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C. 鲁迅作品的语言非常犀利,读来大有锐不可当之势。

D. 有的人对昆曲只有一知半解,却在昆曲名家面前妄加评论,简直是贻笑大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