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没有隐居在深山,而是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

B.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心远”一词,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迷惘的情形,也表达了诗人辞官归隐后淡淡的忧伤。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换成“望”字,为什么?

 

1.D 2.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解析】 1.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D项有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分析比较能力。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中所“见”,把人与南山融为一体,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如果用 “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天然意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记者李源 2017年10月27日)25日中午,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指出,我们将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    )力量。

“全面从严治党”这个关键词在十九大期间被总书记反复提及。10月19日,也就是十九大召开的第二天,习近平在参加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提出了“三个不能”——“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习近平强调,必须持之以恒、(    )精竭虑,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改编自人民网新闻)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①磅bó(    )力量

(A.dān  B.shàn)精竭虑

(2)请为本则新闻拟一适当标题。(提示:字数最多不能超过20个字)

(3)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B.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C.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以“月光”为线索,根据作者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D. 《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查看答案

请根据提示语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②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③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杜牧《赤壁》)

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⑤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__________,绿水逶迤。(欧阳修《采桑子》)

⑦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⑩《钱塘湖春行》中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写情趣盎然的早春图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以“这里,也是我的舞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⑵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⑷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查看答案

观秦兵马俑

①车驶过秦始皇陵,骊山巍峨,扑人眉宇。一个高高的土丘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田地里长满了青青的蔬菜,间或能看到青翠茁壮、逗人喜爱的麦苗。

②西安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发思古幽情的地方。看到半坡,自然就想到了蒙昧远古的祖先,想到汉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骊山当然让我想到周幽王和骊姬,始皇陵里埋着妇孺皆知的秦始皇,而茂陵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陵墓。至于唐代,那遗迹更是到处可见。抬头一看,低头一想,无一不让你想到唐诗辉煌的黄金时代,想到那些显赫的诗人与脍炙人口的诗句。走过灞桥,我怎会不想到当年折柳赠别的名句和真挚不舍的友情呢?一看到终南山,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吟咏之声,就在我耳边响起。一走过渭水,那“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马上把我带到了长安的深秋中,凉意袭人。而“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把春雨中千树万树枝头滴着红雨的杏花带到我眼前,湿意阵阵。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我仿佛亲眼目睹当年世界首都长安的情景,大街上熙熙攘攘,在黄皮肤的人群中夹杂着不少或白或黑、衣着怪异、语言奇特的外国学者、商人、僧侣、外交官。……

③总之,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眼前幻影迷离,心头忆念零乱,耳旁响着、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纵横八百里,上下数千年,浮想联翩,心潮腾涌。我既愉快,又怅惘;既兴奋,又冷静,中间还夹杂一点似乎是骄傲的意味。

④就这样,转眼之间,我们到了秦兵马俑馆。

⑤我们先参观了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厅。中间陈列着一辆铜车、四匹铜马。四匹铜马神采奕奕,仿佛正在努力拉着铜车奔驰。一个铜军官坐在车上,驾着这四匹马。看到这样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人们都不禁啧啧称叹,我心中那一点骄傲的意味不由得浓烈起来了。

⑥走进大厅,那真是硕大无比,目测至少有几个足球场大。站在栏杆旁边向下面的大坑里望去,那兵俑和马俑都成排成行地站在那里。将军俑、铠甲武士俑、骑马俑等等,好像都聚精会神地站在那里,静候命令,一个个秩序井然,纪律严明,身体笔直,纹丝不动。兵俑中间间杂着一些马俑,也都严肃整齐,伫立待命。我原以为,这些兵俑都是一个模子里塑制出来的,千篇一律。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的面部表情几乎都不相同:有的像是在微笑,有的像是在说话,有的光着下颔,有的留着胡子,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没有发现一个愁眉苦脸的。我简直难以想象当年的艺术家是怎样塑制这些兵马俑的。这不叫它是宇宙间一大奇迹又叫它什么呢?

⑦我的思潮又腾涌起来,眼前幻象浮动,心头波浪翻滚。我仿佛看到前排坑道里的兵俑和马俑一齐跳动起来。兵俑跑在前面,马俑紧紧地跟在后面,有的兵俑骑上马俑,他们都在将军俑的率领下,奋勇前进。后排坑道里那些还没被完全挖出来的兵俑和马俑,有的只露出了头,有的露出了半身,有的直着身子,有的歪着身子,也都在那里活动起来。那高低不平的地面此时在我眼中忽然变成了海浪,汹涌澎湃。兵俑和马俑正从海浪中挣扎出来,奋勇地向前奔去。他们一飞出大厅,看到河山大地花团锦簇,人们意气风发,都大为惊诧与兴奋。他们边说边飞,浩浩荡荡,飞向骊山,飞向天空。

⑧这八百里秦川可真是一块宝地啊!几千年来,我们多少代人在这里胼手胝足,辛勤耕耘,才收拾出如今这样的锦绣河山。现在在秦俑馆内,外国朋友,男女老幼,穿着五光十色的衣服,说着稀奇古怪的语言,其数目远超过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那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现在更加浓烈起来了。

⑨我依依不舍地离开秦俑馆。此时天色渐晚,骊山山顶隐入薄薄的暮霭中,周围一片宁静。那浩浩荡荡的兵马俑队伍大概已经飞越了骊山,伴随我的心飞掠那八百里秦川。

(摘自《季羡林散文选》,有删改)

【注】①冕旒(miǎn liú):这里代指古代帝王。②胼手胝足:手脚上因劳作而结满了老茧。

1.通读全文,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游踪

所见(所想)

所感

(1)______

丰富的历史遗迹,灿烂的诗歌文化

似乎有一点骄傲的意味

秦兵马俑馆小厅

(2)__________________

骄傲的意味浓烈起来了

秦兵马俑馆大厅

规模宏大,形态各异,飞奔向前

(3)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④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与表达作用。

4.文章标题为“观秦兵马俑”,但作者为何一开始详写了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而并没有直接写“观秦兵马俑”?请结合文章主旨作简要阐释。

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的景物描写为全文定下了充满活力、兴奋昂扬的情感基调。

B. 第②段末尾的省略号隐含的意思是:在西安,引发思古幽情的历史遗迹与脍炙人口的诗歌还有很多。

C. 第⑥段末尾画线句强调的意思是“不知道到底要怎么称呼、评价那些兵马俑才恰当”。

D.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与第②段画线诗句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