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这里,也是我的舞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

请以“这里,也是我的舞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⑵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⑷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这里,也是我的舞台 天空是鸟儿飞翔的舞台,海洋是鱼儿搏击的舞台,草原是狼群奔跑的舞台…… “天地这么大,我的舞台在哪里?”仰望蓝天白云,我的心如断了线的风筝,找不到回家的路。 风风雨雨将近二十年,我不过是教育大舞台的无名小卒,没有什么耀眼的荣光,更没有显赫的位置。 一天到晚,在学校与家之间徘徊,披星戴月,寒霜饮露,似孤魂野鬼一般,未能弹奏无弦琴,在广袤的宇宙留下光亮的一瞬间。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别人的眼里,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无用之人,没有一点精彩的记忆。 手无缚鸡之力,只会在书房小天地虚度年华,不觉时间从指尖溜走,蓦然回首,已是不惑之年。教室里的悲欢离合,我与孩子之间,每天都在上演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教育世界没办法惊天动地,如孺子牛在田野里耕耘,等待风吹麦浪时,自己已经两鬓苍苍。 无聊似死水里的腐臭,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大包包,随时都有可能破灭。我有时怀疑,到底现在的教育生活是不是走错了。在家里,我没玩没了的翻书。可能是天资愚钝,愣是找不到多少感觉,不像陶渊明先生“每有会意,并欣然忘食”。想想十来年如一日,买书、读书、藏书,我与书之间就像两条平行线,愣是找不到碰撞的火花。在学校,备课、上课、写随笔,纯粹在咀嚼芝麻大小的事儿,自己似井底之蛙,只知道在小圈圈里转悠。 别人的世界广袤无垠,我的世界了无生趣,到底前行的路边是坟墓还是鲜花,我没有了信念,按部就班地在校园与书房之间徘徊不定。 “我的舞台在哪里,教育的天地到底有多精彩”,我在璀璨的星河里漫步,夜色没有了滋味,草丛里的虫鸣声异常刺耳。 躲在书房,戴着眼镜,眯着双眼,我渴望穿越时光,与古代智者相遇,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舞台。 可能圣贤们厌倦了我的唠叨,没有一个愿意献身人间,给我指引前进的方向。我依旧做着白日梦,妄图在天地之间找到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夜幕降临,我推开书房之窗,仰望苍穹,到处灯红酒绿,烟雾缭绕。心灵深处没有了智慧之水,陀螺式的生活在旋转,夜不能寐,渴望白天不再来,我可以尽情自由呼吸。 “你的舞台你做主”,不知谁说了一句话,我如醍醐灌顶,胜读十年书。 别人在忙着蝇头小利,我在教室里与孩子们幸福交流;别人在忙着花天酒地,我在书斋里与智者们幸福邂逅;别人在忙着闲聊玩乐,我在博客上与心灵尽情对话…… 渐渐地,没有了闲言碎语,多了些文章点缀;没有了荣辱得失,多了些淡定从容;没有了无聊无味,多了些精彩人生。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就像教育海洋里的一滴水,心若在,幸福就在。 原来,这里,也是我的幸福舞台。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中“我的”这一限定性词语限制了文章必须要写自己,规定了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舞台”有两层含义:一是真实的舞台,即提供演出的平台;二是它的引申义,即展露身手,展示才华的地方。写的时候要注意重点突出自己的成长,关注细节,进行刻画和描写。本文适合使用记叙表达方式,加以少量抒情议论文字,记叙部分应详细描写,否则就有文不对题之感。写作文时,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初中生活二三事,使文章层次清晰,也很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观秦兵马俑

①车驶过秦始皇陵,骊山巍峨,扑人眉宇。一个高高的土丘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田地里长满了青青的蔬菜,间或能看到青翠茁壮、逗人喜爱的麦苗。

②西安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发思古幽情的地方。看到半坡,自然就想到了蒙昧远古的祖先,想到汉族公认的始祖轩辕黄帝。骊山当然让我想到周幽王和骊姬,始皇陵里埋着妇孺皆知的秦始皇,而茂陵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陵墓。至于唐代,那遗迹更是到处可见。抬头一看,低头一想,无一不让你想到唐诗辉煌的黄金时代,想到那些显赫的诗人与脍炙人口的诗句。走过灞桥,我怎会不想到当年折柳赠别的名句和真挚不舍的友情呢?一看到终南山,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吟咏之声,就在我耳边响起。一走过渭水,那“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马上把我带到了长安的深秋中,凉意袭人。而“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把春雨中千树万树枝头滴着红雨的杏花带到我眼前,湿意阵阵。大明宫“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我仿佛亲眼目睹当年世界首都长安的情景,大街上熙熙攘攘,在黄皮肤的人群中夹杂着不少或白或黑、衣着怪异、语言奇特的外国学者、商人、僧侣、外交官。……

③总之,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眼前幻影迷离,心头忆念零乱,耳旁响着、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纵横八百里,上下数千年,浮想联翩,心潮腾涌。我既愉快,又怅惘;既兴奋,又冷静,中间还夹杂一点似乎是骄傲的意味。

④就这样,转眼之间,我们到了秦兵马俑馆。

⑤我们先参观了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厅。中间陈列着一辆铜车、四匹铜马。四匹铜马神采奕奕,仿佛正在努力拉着铜车奔驰。一个铜军官坐在车上,驾着这四匹马。看到这样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人们都不禁啧啧称叹,我心中那一点骄傲的意味不由得浓烈起来了。

⑥走进大厅,那真是硕大无比,目测至少有几个足球场大。站在栏杆旁边向下面的大坑里望去,那兵俑和马俑都成排成行地站在那里。将军俑、铠甲武士俑、骑马俑等等,好像都聚精会神地站在那里,静候命令,一个个秩序井然,纪律严明,身体笔直,纹丝不动。兵俑中间间杂着一些马俑,也都严肃整齐,伫立待命。我原以为,这些兵俑都是一个模子里塑制出来的,千篇一律。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的面部表情几乎都不相同:有的像是在微笑,有的像是在说话,有的光着下颔,有的留着胡子,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没有发现一个愁眉苦脸的。我简直难以想象当年的艺术家是怎样塑制这些兵马俑的。这不叫它是宇宙间一大奇迹又叫它什么呢?

⑦我的思潮又腾涌起来,眼前幻象浮动,心头波浪翻滚。我仿佛看到前排坑道里的兵俑和马俑一齐跳动起来。兵俑跑在前面,马俑紧紧地跟在后面,有的兵俑骑上马俑,他们都在将军俑的率领下,奋勇前进。后排坑道里那些还没被完全挖出来的兵俑和马俑,有的只露出了头,有的露出了半身,有的直着身子,有的歪着身子,也都在那里活动起来。那高低不平的地面此时在我眼中忽然变成了海浪,汹涌澎湃。兵俑和马俑正从海浪中挣扎出来,奋勇地向前奔去。他们一飞出大厅,看到河山大地花团锦簇,人们意气风发,都大为惊诧与兴奋。他们边说边飞,浩浩荡荡,飞向骊山,飞向天空。

⑧这八百里秦川可真是一块宝地啊!几千年来,我们多少代人在这里胼手胝足,辛勤耕耘,才收拾出如今这样的锦绣河山。现在在秦俑馆内,外国朋友,男女老幼,穿着五光十色的衣服,说着稀奇古怪的语言,其数目远超过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那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现在更加浓烈起来了。

⑨我依依不舍地离开秦俑馆。此时天色渐晚,骊山山顶隐入薄薄的暮霭中,周围一片宁静。那浩浩荡荡的兵马俑队伍大概已经飞越了骊山,伴随我的心飞掠那八百里秦川。

(摘自《季羡林散文选》,有删改)

【注】①冕旒(miǎn liú):这里代指古代帝王。②胼手胝足:手脚上因劳作而结满了老茧。

1.通读全文,依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游踪

所见(所想)

所感

(1)______

丰富的历史遗迹,灿烂的诗歌文化

似乎有一点骄傲的意味

秦兵马俑馆小厅

(2)__________________

骄傲的意味浓烈起来了

秦兵马俑馆大厅

规模宏大,形态各异,飞奔向前

(3)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④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与表达作用。

4.文章标题为“观秦兵马俑”,但作者为何一开始详写了车行途中的所见所想所感,而并没有直接写“观秦兵马俑”?请结合文章主旨作简要阐释。

5.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的景物描写为全文定下了充满活力、兴奋昂扬的情感基调。

B. 第②段末尾的省略号隐含的意思是:在西安,引发思古幽情的历史遗迹与脍炙人口的诗歌还有很多。

C. 第⑥段末尾画线句强调的意思是“不知道到底要怎么称呼、评价那些兵马俑才恰当”。

D.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与第②段画线诗句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选自《汉字悟语》,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的“信”,与文章标题“信”的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信口开河    B. 亲其师,信其道

C. 通风报信    D.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文章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4.当前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一】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链接材料二】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小惠未_________       ⑵ 弗敢________

⑶小信未_________      (4)公将_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中与“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分人”中“”相同的一项是(    )

A.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B. 固国不山溪之险

C. 策之不其道    D. 今诚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代表,有人认为其实他并不“鄙”。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 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C. 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D. 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诗中“泪”字情感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

为了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博雅中学九年级(4)班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爱心捐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项内容,请按要求完成。

(1)九年级(4)班班委会打算邀请全班同学及家长,共同参加此次为贫困地区的学生献爱心的活动,请你拟一则公益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九年级(4)班共 45 人,以下是该班同学和家长的捐赠情况统计表,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的结论,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

捐赠人

同学(45人)

家长(42人)

财物

文具

(件)

书籍

(本)

玩具

(件)

现金

(元)

日常用品(件)

书籍(本)

体育用品(件)

现金(元)

数量

208

382

123

450.5

66

78

35

3215

 

A.同学以捐物的形式为主,家长则以捐钱的形式为主。

B.同学和家长参与积极性高,捐赠的财物种类和数量多。

C.此次活动得到了本班同学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

D.家长捐赠的体育用品数量最少,说明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最不缺体育用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