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沙枣 梁衡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沙枣

梁衡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叶小花开迟。沙埋根,风打枝,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1.作者对沙枣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文章第十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沙枣顽强的生命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两个面。

3.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4.如何理解结尾“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含义?

5.根据上下文,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填入文章横线处,恰当的是(     )

A. 不是沙枣像人,是人像沙枣    B. 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

 

1.围绕忽视(不在意)—关注(在意)—喜欢—赞美回答即可。 2.围绕抗旱力强、自我保护力强,抗盐碱力强回答即可。 3.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高大粗壮,林带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特点,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 4.围绕沙枣的精神、我对沙枣的情感回答即可。沙枣的精神围绕质朴、坚韧、顽强、奉献等回答出二点即可;我对沙枣的情感围绕欣赏、赞美、敬佩(激励)等回答出一点即可 5.B 【解析】 1.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态度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态度,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态度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当“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的时候,作者就开始喜欢上了沙枣。 2.试题分析:考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沙枣具有顽强生命力两个方面的能力。从9、10、两个自然段来概括即可。9自然段“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10段“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 3.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明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沙枣的状态外,还要答出沙枣林的防风固沙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赏析文中精彩语句的能力。赏析词语时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但在鉴赏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 4.试题分析:考查结尾语句的深刻含意。结尾“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一句自成段落,所以要注意这句话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要从全文内容的层面上考虑答案的内容。可从点出主题也就是沙枣的精神、我对沙枣的情感角度作答。 5.试题分析:首先要弄明白横线处的上下文的内容。此题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横线上的这句话是独自成段的,所以应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不是人像沙枣,是沙枣像人”正好有这个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拏:通“挠”,撑、划。②毳衣:细毛皮衣③雾凇沆砀:寒气弥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欣然起行     欣然 :__________     ②月色入     户:____________

日更定矣   是:__________        ④上下白     一:_____________

2.选出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     )

A.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B.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请比较两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_____ 的描写手法。

不同点:甲文运用了_____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5.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查看答案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后面小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亚洲教育论坛开幕

11月1日,亚洲教育论坛在成都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国际幼儿教育”等议题展开研讨。此次教育论坛的分论坛之一——“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意在探讨如何将国学内容融入教材。

在论坛上,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该出版社新修订的语文教材,小学一二年级,初中一二年级的已修订完毕,送交教育部审定,如顺利通过,这批教材将于2016年9月新学期开学时进入课堂。这批新教材增加了国学内容的比重。

初中语文新版教材变化:国学内容增至35%。以前的初中语文版教材有7个单元,国学内容占了2个单元。为减轻学生负担,现在,新修订的语文版教材减少到6个单元,而国学内容仍占2个单元,同时还增加了两篇白话文小说。国学内容的比例占到了整个语文教材的35%。

观点:小学语文教材应再添75篇国学经典。

“目前,中小学主导教材并没有编入大量的国学经典作品,我们只能编写校本教材,在课余时间安排诵读,效果小、时间短。”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刘晓军在论坛上呼吁,提高国学经典作品进入语文教材的比重。国学经典应按照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比重进入中小学教材,目前国学经典文本占总量的12%,如按照三分之一比例配置的话,还需要增加75篇左右。根据教育部有序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规定,小学阶段可以从古诗词、节庆、民俗文化等四方面增加选文。

【相关链接1】近日,东关小学全体师生举办了一场以“诵读经典,畅谈梦想”为主题的元旦庆祝活动。各年级语文老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学生量身推荐了一系列的经典诗歌。各班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畅游书海等准备活动。诵读作品包括中国古今经典诗词及以“中国梦”为题材的经典作品,活动中,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的表演精彩纷呈,进一步领略了中华经典的魅力。

【相关链接2】古诗文诵读大赛渐成中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香饽饽” ,2016年3月19日,“我们的节日”天水市中学生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总决赛在青少年活动中心落幕,8支队伍经过激烈角逐,最后羲皇中学摘得特等奖。该比赛由天水市语委会、市教育局主办。在比赛中,不少学校还在服装上动起脑筋,汉服、民国学生装不一而足。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如今,新修订的语文版教材中国学内容的比例占到了整个教材的35%。

B. 亚洲教育论坛研讨了“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的议题,决定增设国学内容的教材于2016年9月进入课堂。

C. 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刘晓军在论坛上呼吁,提高国学经典进入语文教材的比重。

D. 目前,古诗文诵读大赛成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受到中学生的青睐。

2.请仔细阅读链接1、2材料,用两个短语概括两则材料的主题。

3.对于“国学启蒙教育”人们的观点不同,对此你持何种观点?请简要阐述理由。

 

查看答案

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杜甫《望岳》)

③ 海内存知己 ,___________________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论语》)

⑤《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早晚景色变化无穷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

⑥《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  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文学名著阅读。

(1)材料一:他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敌,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他”是  _______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________ 为主。

(2)材料二:“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吧,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有,风是热的。”选段中他是 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