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夏日 张耒①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②燕雀已生成。 蝶...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夏日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注释】①张耒(lěi):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②檐牙:屋檐,因边缘呈牙齿状得名。

1.结合颔联和颈联说说诗人是怎样表现村墟“夏日”特点的?

2.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诗人描写了夏日蝶,蛛,月,溪水等夜色,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夏日的疏落月影,与上下飞舞的蝴蝶,嘈嘈的流水声是动态,动静结合,表现出村墟夏日的宁静清幽,也是视听结合。 2.归隐村墟,淡泊名利,终老乡间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诗句的表现方法。回答“怎样表现村墟‘夏日’特点的”,要先看看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要具体地答出“动静”“视听”的内容。然后看看描绘的景色:夏日蝶,蛛,月,溪水等夜色。 2.试题分析:考查诗歌抒发的感情。赞美村墟“夏日”特点是为了写自己归隐村墟的生活,过着淡泊名利的日子和终老乡间的愿望。答此题理解诗句内容是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彻,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

(选自白居易《冷泉亭记》)

【注】①渟渟:水流停滞而聚积。②蠲烦析酲:消除烦闷,解除困乏。③矧:况且。④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负势竞

(2)窥谷忘

(3)人血气

(4)可足于床下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爱草薰薰        一犬坐于前    B. 玩之者        出淤泥不染

C.                 何陋    D. 鸢飞戾天        念无与为乐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4.【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对眼前之景表达了无限喜爱,请说说【乙】文作者喜爱冷泉亭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日葵

刘梅花

(1)那个村庄,在沙漠里,向日葵呢,都种在沙滩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

(2)葵花长到和我一样高的时候,就快要开花了。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打嗝儿。

(3)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上学的路上,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它们这么高兴干吗呢,龇牙咧嘴的,开得一塌糊涂。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

(4)打下来的叶子、花盘,都是灰毛驴鲜嫩的口粮。它幸福地嚼着,嘴角淌着绿色的汁液,浑身闪着油亮的光芒。咴咴地叫两声,身上的皮毛抖动着,颤颤的。

(5)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6)万籁俱寂,只有花开的声音。鸟不鸣,花却喧嚣。看一眼,被野性的美击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太美的东西,让人自卑。

(7)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开盛后,就收了。葵花子开始变得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花谢是开花的盛事。

(8)葵花子饱满之后,花盘都要被割下。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里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

(9)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10)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11)不是,那没有花盘的光秆秆,脖子朝前伸着,还是向着东方,一丝不乱。十万拐杖,脖勾都朝前伸着,向着太阳,暗含着一股强大的气势。这疏朗辽远的意境,真有种惊心动魄的美。

(12)一个初冬的清晨,我出了村子。突然被一种浩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霜,在阳光下闪着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那种萧萧气势,一下子让我慌乱。我担心,它们会在某一时刻屈膝下跪,叩拜东方。苍茫大地,草木才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

(13)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坚持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万物生,万物荣。而这肃穆,这萧瑟,都是天意——只有草木自己洞悉。

(选自《读者》2014年14期,有删改)

1.文章围绕“向日葵”,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简要归纳。

第一个:浇水时向日葵贪婪喝水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场面

第二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下列句子。

(1)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2)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

3.说说“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这句话的作用。

4.文章结尾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陕西面食

(1)从最日常的馒头、锅盔、面条,到肉夹馍、羊肉泡,再到花样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陕西这个面食王国难以撼动的基石。在陕西,关于面的做法和吃法就可以总结出近百种,不乏有每天不吃面就心慌的“面肚子”老陕们。

(2)作为地道的面食党,你知道三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就有面粉么?也许你会想到打猎得来的肉类和野果,不过事实上,我们祖先的食谱比现代人想象得要丰富。有研究者对旧石器时代研磨工具进行了分析,发现残留着不少植物淀粉颗粒,它们最有可能属于燕麦,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加工燕麦的证据。

(3)(A)然而中国却比其它国家更早发明了面条。(B)汉代文献上的“汤饼”就有学者认为是面条的雏形,北魏的“馎饦、水引”做法已经可以算是面条了。(C)小麦原产西亚北非一带,传入中国的历史不算久。(D)所谓“馎饨”就是老陕们经常吃的“烩面片”。

(4)如今随着面条的规模化生产、小麦的普及,面条可以成为我们每日三餐的主食,这又是何等的庆幸,虽说都是面,但是陕西人把每一种面都做得与众不同,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就像陕西的历史一样。

(5)在众多苗条品种中,知晓麟游血条面的人恐怕不多。其实血条面的做法并不复杂,西府麟游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做。杀猪宰羊时,将鲜血过滤干净,然后用血拌面粉,几经折叠压薄,切成细条,蒸熟晾干,吃时放入浓汤锅煎煮,您若舀一碗煮好的血条面,油汪汪、黄澄澄的蛋絮,白花花的豆腐,闻着喷香,看着更眼馋。

(6)踅面,相传是由西汉淮阴侯韩信所创,被称为中国有历史可考的最早方便面。踅面是用荞麦和小麦磨面,经过复杂的工艺制作而成,吃时在沸汤中一烫,调上猪油、大油辣椒,盐、醋、蘸一点花椒面,撒一捏葱花或韭菜花即可,咬到嘴里筋,吃到肚里香,现在合阳各地都可以吃到踅面,坊镇踅面最为正宗。

(7)“薄如纸,细如线,放在锅里莲花转”这是人们对子洲杂面的赞誉,将豌豆和小麦按各半兑在一起,推磨成面,再加少许沙蒿面。将面擀薄切细,下出的面不仅有麦面的筋道,而且还有着特殊的豆香味儿,做好的杂面只见油花圈圈,芝麻点点,葱花片片,青、黄、绿各色分明,还未食用,已满足了视角的享受。

(8)在陕西铜川耀州人的饮食中,最以咸汤面、荞面饸饹和窝窝面久负盛名,被誉为耀县“三面”。和名满三秦的岐山哨子面比起来,咸汤面则知名度小得多,只在当地受欢迎,并没有打出铜川,走向三秦。据说,老舍先生当年途经此地,吃了咸汤面,盛赞“小小耀县,竟有北京饭店”。如今,外地人盛传“不吃三碗面,不算行耀县”。

(9)提起礼泉烙面,许多人只闻其名,未曾浅尝。礼泉人普遍喜欢吃烙面,红白喜事请客吃饭,都是早汤午席。一般都切成面条,浇了臊子吃。这烙面看似像煎饼,却不是煎饼,具有绵软筋韧的特点,遇到热汤,空隙开张,汤的五香美味迅速浸入面中,汤里有面,面中有汤。

1.本文第(3)段的说明顺序被打乱了,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将正确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______——______——______——(  D  )

2.如何理解句中加粗的词语?

从日常的馒头,锅盔、面条,到肉夹馍、羊肉泡,再到花样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陕西这个面食王国难以撼动的基石

3.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目前”一词有什么作用?

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加工燕麦的证据。

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 陕西是个面食王国,因此陕西的每一种面都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就像陕西的历史一样。

B. 耀县“三面”虽不如岐山臊子面知名度高,但也颇受当地人的喜爱,老舍先生曾盛赞“小小耀县,竟有北京饭店”。

C. 研究者对石器时代研磨工具进行了分析的事实证明了三万年前,也就是旧石器时代就有了面粉。

D. 合阳踅面是用荞麦和小麦磨面,经过复杂的工艺制作而成,相传是由西汉淮阴侯韩信所创,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方便面。

 

查看答案

八年级组织同学们开展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明诚信内涵】下列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关于“诚信”的诗句,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______

①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②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⑥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2)【看诚信行为】王阿姨是诚实守信模范,下面是《校园传真》的小记者对她的采访,请你结合语境,帮忙完成。

小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阿姨:比如平时对朋友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履行,考试时一定要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将诚信落实在点滴行动中。

小记者:谢谢您!

答案:王阿姨,您好!请问您认为我们做为中学生要做到诚信平时应当怎么做?

(3)【懂诚信态度】采访中也有人认为,考试作弊、借钱不还、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并不一定会带来严重后果,有人也许会因此获得“惊喜”。为了加深大家对“诚信”的认识,同学们举行了辩论会,下面是正方同学准备的资料,那么正方观点应该是______

“诚信是金”,说的是做人讲诚信,就像金子一样宝贵,自古以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讲究信誉就是人们追求的品格和德行。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就说实话。它将令你的对手感到窘困,令你的朋友感到释然。”

(4)【谈诚信感言】活动结束时,班长拟写了一则活动感言,请你仿照画线句,结合语境,补全横线上的内容。

诚信是一股甜甜的泉水,使懂得的人记住生活的美好;诚信是一首动听的歌谣,使幸运的人感到生活的乐趣;诚信是____________……让我们伸出双手。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〇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锡的运动。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有能出席。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

(1)上段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所属章节为:

A.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B.第三章  在保安

C.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D.第五章  又是白色世界

(2)文中的“我”是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